“陈毅原本不愿意合并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 是“还原历史真实”吗? 汪洋
略去文中捕风捉影之事不谈,就陈毅是否“原本不愿合并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笔者认为该文所说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更谈不上“还原历史真实”。 关于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的合并是有一个过程,但不是楼主所说的陈毅不愿合并。实际上合并的事是由陈毅最先提出来的,可参见拙文“争论与转折:从苏中到鲁南”,这里简述如下: 苏中战役以来,陈毅和粟裕关于战略方向的争论确实存在,随着战局的发展,陈毅的思想也在改变,这可参见拙文“争论与转折:从苏中到鲁南”。 早在两淮将要失守之前,(1946年)9月17日,陈毅致电张粟邓谭就指出:“此次淮北作战,由于主观指导错误,贻误全局,五内俱焚,力图挽救,当尊兄等建议”,“今后局势,力求会师,改变局面。”首次提出两军会师。此意的提出虽不甚具体,但不难看出是基于对自苏中战役以来战局的思考。 两淮失守之后,9月20日,粟裕就和张邓谭联名致电中央军委并陈毅、宋时轮,建议“集中华中山东两个野战军攻下宿迁,得手后再向西扩张战果”,“我可在其运动中逐步歼灭他之有生力量”。 21日陈毅复电同意,“并主张两个野指合成一个”。这是自9月17日陈毅首次提出“会师”后的第2次建议,充分表现了他的自知之明和大度。 中央军委22日复电同意,23日又指示:“山野、华野两军集中行动,两个指挥部应合一。提议陈毅为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为副司令,谭震林为副政委。”(《粟裕年谱》187页) 在10月1日致中央军委的电报中,陈毅说:“两次到分局会谈,他们战争方针很正确。但我至淮北,战局顾虑太多,决心不够,未能发挥山野力量,有负党与人民的付托。今后集中张、邓、粟在一起,军事上多由粟下决心,定可改变局面”。陈毅的这一建议是后来中央军委决定华东野战军在陈毅领导下、“战役交粟负责”的来源,表现了陈毅对粟裕军事指挥才能的认可,也表现了他对自己自知之明的认识,事实说明正是陈毅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两军合并。从这些电报看出两军的合并,战役指挥权的转移已经显山露水。但是为何陈毅又要领军回鲁南呢?这也有一个过程。 10月2日山野指令位于涟水地区的华野主力北移六塘河。5日两淮敌军整74师乘隙令57旅进至涟水西南之马厂,58旅进至悦来集。粟裕向陈毅报告“敌已知我主力北移,且知我有进攻宿迁企图”,建议攻打进犯涟水之敌。陈毅7日复电同意华野南移,并说:“我在北面照顾”,你们“望机动处理,不必等待协商”。这样岂不将两军会合统一指挥束之高阁?同日粟裕连发两电,再次说明打涟水的原因是“保障苏中坚持之后路,有所依托”。建议陈、粟会合,“盼军长(指陈毅)即来此间统一指挥”,山野与华野指挥机关合并是“今后取胜的基本条件”。指出“如果山野、华野名合实离,陈、粟仍分开,不仅影响统一指挥,对财粮供应我们亦无法解决,对下面影响也不会好,有许多问题只靠电台来往亦不便解决”。 10月8日,陈毅因敌军进犯鲁南,担心敌人意图我山东首府临沂,又担心敌人切断陇海路山野回援退路被隔断,因此复电华中,“如鲁南紧张,则应考虑山野回固根本”,“我便不能南来你处,只好分任南北”。 见报,华中方面急了,当日复电,强调“合则俱存,分则俱亡”,“华野、山野必须合并,陈、粟必须一起行动”,“大局已极紧张,望军长深长考虑”。同日粟裕率1、6师南下涟水迎敌。 10月9日,陈毅数电致中央军委并张邓粟谭,“主张山野突然转回鲁南打仗,华野派队接替淮海”。就在同一天,张鼎丞、邓子恢、曾山致电中央军委,报告陈毅意见,表示“坚决反对陈这种布置”。第二天又电告涟水前线的粟裕和谭震林,不同意山野回鲁。这份措辞激烈的电报就是“该文”引用的,但是仅凭这份电文是不能说明“陈毅原本不愿意合并山野和华野”的,只能说明陈毅要领山野回援鲁南,而且也得到中央的同意。 中央军委于10月10日复电双方,“山野以适当兵力回鲁南,配合叶飞歼敌,这是必要的。但山野全部回鲁南,则与华野平分兵力,与目前形势下作战不利”。因此陈毅立即令2纵、8师北移鲁南。 此时两淮之敌见我华野主力南下,也停止了进攻涟水,退回两淮。粟裕因此决定华野休整,并在10月11日致电陈毅,决定不打涟水之敌,以求山野、华野统一指挥集中行动(参见《粟裕年谱》190-192页)。 陈毅10月12日致电中央军委并粟谭,说要实行统一指挥。但在次日的电文中又主张山野回鲁南打一仗。在同日中央军委电报中提出“集中山野、华野全军(包括8师)在淮海地区打几个打仗”的情况下,陈毅仍坚持“鲁南战场好”,“可避开桂系”,“山野、华野同去,胜利有把握”。即便是此时,陈毅也没有否定两军合并的方案,而是要求两军同去鲁南。 鉴于陈毅电报中弃苏北、入鲁南之意,10月14日毛泽东于未时(13-15时)和申时(15-17时)发出两电,一电致陈毅,说:“因感渡运河向西作战困难,而主张全军入鲁,假如入鲁后仍感作战困难,打不好仗,而苏北各城尽失,那时结果将如何?且渡运河作战是你自己曾经同意之方案。此次你与张邓曾会商,亦以渡运河作战列为方案之一,何以元亥(10月13日)电又不相同?如按元亥电实行,你与张邓粟谭诸同志关系是否将生影响?请对各方利害分析再告”。一电致张邓粟谭,说:“陈军长元亥电仍主张山野、华野全军去鲁南,你们意见如何?速告”。对陈毅的不满和质疑充满字里行间,对华中则是征询意见并进一步确认。 第二天,陈已放弃了自己的意见,复电中央军委,表示“我们商讨共同认为,速出淮北”,“回鲁南的打算以暂缓”(参见《粟裕年谱》193-194页)。 这样毛泽东才有当日的复电“决心在淮海打仗,甚慰”,“收复两淮,并准备将来向中原出动。为执行此神圣任务,陈、张、邓、曾、粟、谭团结协和极为必要。在陈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你们6人经常在一起,以免往返电贻误战机),战役指挥交粟负责”。毛泽东一槌定音,将作战方向锁定在淮海,将两军合并交正职陈毅领导,而作战指挥权交副职粟裕负责,这也是我军历史上的一个特例。 以上往来电报说明陈毅是最先提出两军合并,两个指挥部也合并为一个,但是由于战局的变化,几次提出要山野回鲁南,是因为担心陇海路被敌人切断,因此要山野回鲁南歼敌,不是不愿两军会合,这一点从后来宿北战役和鲁南战役的胜利,两军的汇合,两个指挥部的合并,就能说明问题。自1946年9月17日,陈毅首次提出两军会师,一直到鲁南战役结束,1947年1月25日,《华东野战军整军计划方案》上报中央;以华中野战军指挥部为基础,加上山东野战军指挥部一部,组建华东野战军指挥部,才真正完成了两军的合并。这期间有关于战略方针的争论,但是没有所谓“陈毅原本不愿意合并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的说法。如上所述,“该文”的所谓“还原历史真相”之说,有真相可言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