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胡萝卜缨子 朗诵:雨音
你们革命的鲜血 照明了大众的眼睛
-----林俊(谭震林) 王耑(何克希)
那天,我整好了行囊准备向太仓出发,母亲喊住了我:“你这次去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打听一下,有没有位姓蔡的烈士,当初和我一起从上海下来参军的,分在太仓做财务工作,两个月后行军时溺水身亡了。”“他名叫蔡什么?”“就是记不得了呀!”看着母亲一脸着急的样子,我向她点点头:“好,我一定去打听。”
母亲说的那位蔡同志,就是米店老板的儿子,也就是下乡时和母亲姐弟相称的那位弟弟。母亲多次说过,她那位弟弟的家人至今都不会知道关于他的任何消息,只当他是走失了。她想打听后设法告诉他们。
“母亲,你的心愿我一定是没法帮你去完成了。刚参军两个月就牺牲了的同志,哪里会有人记载呢?”我在心里默默地对母亲说。蔡同志牺牲那年才十六岁,不会有后人,他的双亲今天想必也已含悲作古。母亲你即使打听到了消息,往哪里去告诉,又如何去告诉呢?然而,母亲的心我能读懂。
几十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生活,令数不清的仁人志士们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也正是因为当时生存环境的恶劣,使得诸多必须的记录和统计基本上流于空白。世事沧桑,故去的人和事大多随着岁月的河流远去,今天即使有人去歌颂,那也只是些建了功名的英雄,锦上添花而已。
去年深秋,我随朋友们到了贵州的遵义。从我下榻的那间客房的窗户望出去,是高耸如云的红军山纪念碑。远眺着她巍峨的身姿,心灵被再次荡涤。
第二天,我们去瞻仰红军山。那里有名有姓的墓碑仅有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1935年,邓萍在指挥红3军团先头部队攻占遵义城的战斗中,不幸被敌人子弹击中,壮烈牺牲,年仅27岁。这样一位战功卓著的将领,关于他的功绩虽可见文字记载,但能真正记住他的人亦为数不多了。
山上还有一座青石圆坟,坟前立着一块石碑,上书“红军坟”三个大字。里面葬着一位当年为遵义人民治病而惨遭反动派杀害的红军卫生员。卫生员的名和姓无从也无人知晓。
最让我揪心的,是山上那道英烈墙。据介绍,墙上镌刻了当年在贵州战斗中牺牲的1300多名红军的名字。可走近前去看:张同志,李同志,王同志……..。同去的大姐蹲在墙下寻找着,细打听,方知她是想看看有没有她夫君大伯的名字。那位谢大伯自从当年跟了红军的队伍出征,至今杳无音信,甚至都没有出现在墙上“某某同志”的队列中。谢大伯的老母亲当年唤儿出门去打东洋,几十年后只盼回来一个独苗苗孙子。烈士的老母亲一辈子苦守乡间,与富贵荣华无缘。
这段时间,我读了很多关于江南抗日斗争的史料,深受感动,不能自已,几回回掩卷泪长流。
书载:一位上海籍的地下党员,日伪清乡时,为掩护新四军主力撤退,被日寇抓住。因他拒绝跟鬼子去据点,被惨无人道的鬼子当场刺死在芦荡边,又被鬼子曝尸半月之久,那时他才刚满十九岁。还有一位烈士,鬼子在去杀害他的路上,放出狼狗一口口地咬他,他遍体凌伤。可他大义凌然,怒骂鬼子,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女英雄端木瑞,被鬼子抓去后,宁死不屈,鬼子用硝镪水浇她,她尸骨化尽,最后仅剩下了一绺青丝。何等的英雄气节啊!革命不问身后事,烈士无名血自红。
我最近总在思索,思索两个这样的字,那就是--信念。“打鬼子,救中国”是这些无名英雄们共同的信念。信念能给人勇气和毅力。有崇高信念的人,是忘我的,坚强的。因为向往美好,因为追求光明,坚持真理,他们便义无反顾,前赴后继,万死不辞。甘愿荒草埋骨,马革裹尸。是这些烈士们用英勇牺牲的壮举唤醒了民众,纷纷投入到如火如荼的抗日战争中,最终将小鬼子赶出了中国。
莫说烈士无名,你们有一个共同的响亮的名字:英雄!请接受晚辈向你们致以的布尔什维克的敬礼!
在此衷心感谢雨音战友支持,感谢她充满激情的朗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