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驮着革命向前走”
--黄朝天(原27军副军长)忆长征战友
.
范执中
1987年春节过后,有事逗留南京。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专程到南京军区总医院,看望老领导黄朝天将军。两年前,他被确诊为肺癌晚期。一走进他的病房,他便两手撑住床沿坐起来,我握手。谈到长征,他低声说:“长征过去50多年,往事难忘啊。”
那天病榻长谈,是2月28日。两个月后,他走完了戎马一生的生命历程,溘然长逝。
黄朝天将军经历了堪称战争史奇迹的长征,岁月远去,记忆犹新。他一开始就说:蒋介石不甘心连续四次反革命围剿的失败,于1933年3月调集50万兵马,亲任总司令,发动第五次“围剿”,妄图一举消灭红军。红军的反“围剿”,在错误路线领导下,苦战一年,不仅没有打破蒋介石的反革命“围剿”,相反红军越打越少,根据地越来越小,直至北大门广昌被占,南大门建宁陷落,红都瑞金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况下,又拒绝毛泽东将红军主力转至外线,调动和歼灭敌人,用以保卫和扩大根据地的正确主张,实行逃跑主义。
将军病房忆长征
湘江架桥第一渡
1934年10月13日,刚宣布红军学校改为干部团,陈赓、宋任穷分任团长、政委,所属特科学校改为特科营,工兵营缩编为工兵连,新任连长郭斌、指导员张永清,黄朝天由架桥连长改任副连长。16日深夜,3个连奉命赶到营部,只见营长韦国清、政委王金山与陈赓团长围在军用地图前,一见他们,陈赓团长握着红蓝铅笔的右手,落在地图上:你们连提前一天出发,在于都河上架两座能走四路纵队、骡马辎重的浮桥。一座在于都,一座在白鹤,天一亮就走。从这里到于都150华里,当晚赶到,立即架桥,拂晓前保证主力红军通过。而后急行军130华里到白鹤,黄昏前架好桥,“红星纵队”和教导队在此过河。
这是战略大转移的开始,也是长征的第一渡!
黎明,工兵连迎着朝霞,踏着浓霜,向于都疾进……
于都河的两座浮桥,在中央苏区群众的大力支援下胜利完成了。
过了于都河,主力红军护着坛坛罐罐,骡马辎重,向红白相间的地区走。在沿粤桂湘边境向西转移时,那是走一路打一路,走一程挡一程,经过苦战,总算突破了敌人的三道封锁线,我军也付出了重大代价。未料,蒋介石察觉我军有西渡湘江的动向,又纠集40万大军,兵分三路,前堵后追,妄图消灭红军于湘江之侧。
这年11月下旬,工兵连随干部团到达湘桂交界的道州,在附近一个村子里休息待命。一天晚上,团部通讯员气喘吁吁地送来由团长、政委签发的特急命令:你连必须于明日拂晓前在广西境内的界首渡口架设浮桥一座,确保主力红军过江。
湘江成了蒋介石第四道封锁线。红军唯有渡过湘江继续西进,才有回旋余地。两军抢湘江,贵在神速。连长郭斌捏着命令,嘴里冒出一句话:离界首有多远?黄朝天平时有个习惯,一到宿营地便要找老乡聊聊,这时脱口而出:少说也有250华里。话音刚落,郭斌断然说道:时间就是胜利,立即出发!
这是一次近乎拼命的急行军。许多人摔得鼻青脸肿,双脚磨出血泡,两腿肿得发紫,谁也不吭一声,一瘸一拐地飞速赶路。
界首渡口终于到了。这里的湘江,两岸相距250米,江水深不见底,急流泛起一个个漩涡。江边无人无船,远处不时传来密集的枪炮声,怎么办?当务之急是要找到人、找到船。真个是天无绝人之路,侦察小组在老林里碰上一个满面胳腮胡子的伐木工人,瞪着眼珠怒视,他以为来的是桂林大兵。等到弄清楚是红军、是跟拔哥(韦拔群)一样,便爽朗地说:“船,都在河湾里躲起来了,我领你们去。”有了这个伐木工人的帮助,船的问题迎刃而解。后来,也是由他领着,找来了架桥必需的器材。
为抢时间架通湘江上的浮桥,团部决定采取两岸对进作业,由连里挑选12个有经验的水手,12条最大的船,护送先遣部队第二营过江,抢占阵地,掩护架桥。
一切准备停当,九班长石长阶率先上了第一条船。他站在船头,挥舞篙杆,试了试橹子,大声地说道:“二营老大哥,要不了半个小时,便登上对岸滩头了!”
“江那边的任务,我们包了!”营指挥员说。
12个水手12条船,船上是随时准备战斗的红军战士。12条船似12支离弦之箭,飞向对岸……不出一个小时,石长阶他们胜利返回,高兴地报告:二营一登岸,就把驻守江防的保安团解决了。
枪炮声时断时续,时紧时疏。工兵连在枪炮声中,开始了两岸对进的架桥作业。夜将尽,月光分外明亮,似一盏天灯高悬。从一排那边伸过来的浮桥,和二排这边伸向江心的浮桥终于合拢,似两只巨臂紧紧地握在一起。29日,离拂晓还有个把小时,江边人声鼎沸,骡马嘶叫,是主力红军到了。指挥员下达过江命令,部队浩浩荡荡,紧张有序地走上浮桥,快速前进……
将军遥忆石长阶
赣江汉子乌江龙
黄朝天将军突然问道:“你记得有个石长阶吧?”我说:“是九班长”。“石长阶,石长阶……”他不停地念叨着,“我忘不了这个长眠在乌江岸边的战友啊!”接着,便说:
石长阶的祖父、父亲都是为生活所迫,常年在赣江上出卖劳动力的船工。他从生下来便伴着涛声、号子声长大,十来岁时,祖父在赣江上被恶浪吞噬;不久,父亲也在一次背纤中累死途中;多病的母亲,经不起接连的打击离世而去。小小年纪的他成了石家的第三代船工,风里来、浪里去,几年下来倒也成了个熟练的船工。
1932年秋,赣江两岸工农革命兴起,分土地、打土豪,建立苏维埃政权,火红一片。一天,船泊江边的一个集镇,他来到镇上,巧遇已经当了红军的儿时伙伴石头,头戴红星帽,身着灰军装,肩扛老套筒,煞是神气,令他羡慕不已。石头问道:“你还是赣江上来赣江上去?”石长阶说:“不干这个,吃什么?”“当红军啊!”“我行吗?”“你都十八九了,长得人高马大的,准行。”
从此,石长阶萌生了当红军的念头。半年后,他圆了当红军、闹革命的梦,成为赣江独立团的战士。第二年,被选送到红军学校学习工兵专业。正待毕业分配时,形势突变,他也留在架桥连,随即投入于都河上的两次架桥。这以后,原是山歌、号子、谈笑不断的石长阶,变得不言不语,闷着头赶路。他有解不开的疙瘩: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要把中央苏区让给蒋介石,让地主恶霸重新骑在劳苦大众头上?一旦明白了这是错误路线排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领导,红军未能打破敌人的第五次“围剿”,不得不进行战略大转移之后,在向粤桂湘西进途中,又是背着三四个背包,肩扛几支步枪,哼着山歌有说有笑的大步朝前走。
黄朝天将军沉浸在遥远的回忆之中——
1934年最后一天,工兵连随干部团到达贵州境内的猴场。韦国清营长急冲冲地边走边喊:“黄朝天,跟我去团部。”一照面,韦国清大声地说:“快走!”到了团部,便由陈赓团长带着去周恩来副主席住处。团长轻声地对周副主席说:“韦国清、黄朝天到了。”周副主席转过头来,指着展开的军用地图说:我军突破湘江,粉碎了蒋介石的第四道封锁线,是个巨大的胜利。这一仗打得很艰苦啊!人员损失过半,8万红军仅存3万。眼下,敌薛岳、周浑元纵队一直尾随追击,贵州军阀王家烈又在乌江对岸布下重兵。红军再一次陷入敌军前堵后追、左右夹击的险境。唯有突破乌江天险,才能取得主动。我把护送突击队过江和架桥的任务,交给你们工兵连。一句话: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一桥维系红军命运。黄朝天急返连里,向干部传达了周副主席的指示和任务,立即向中革军委选定的江界渡点疾进。离开猴场,前面尽是峰峦重叠的山头,连队翻山越岭,穿行在崎岖的山道中,经一夜艰难跋涉,来到高山顶上,从这里往下看,乌江躺在万丈深壑之间,发出阵阵咆啸声,夹着时紧时松的枪炮声。枪声就是命令!连队在笔陡的高山顶飞奔而下,直到乌江边的江界。但见水气弥漫的江面上,急流翻滚,旋涡频起,波涛卷托着浪峰,一浪高过一浪,像要撕开两岸丛山的挟持。这一段乌江,宽200多米,流速每秒2米以上。对岸的王家烈守江部队,占据险要地形,在江面上布下密密麻麻的火网。要在这里为部队开辟一条通向胜利的道路,将有多少困难啊!黄朝天的心头沉甸甸的,仿佛压着一块巨石。猛然间,耳边响起在瑞金修建防空洞时毛主席讲的“工兵要驮着革命向前走!”眼前闪现着周副主席交待任务的情景。他不停地自问:难道能败倒在人称“乌江天险”前面吗?他又想起来到陈毅身边头一天,是陈毅亲自给改名,把“朝钿”改为“朝天”。“朝天”不就是鼓励我要朝着共产主义的明天吗?连一条乌江都过不去,还朝什么“天”呢?一定要驯服乌江,完成周副主席交待的任务。
连里挑选了有经验的12名水手,用12只双层竹筏护送突击队过江。石长阶唯恐不在其中,不停地嚷着:副连长,我撑第一筏?谁不晓他是赣江上的三代船工,由他护送5名突击队员,万无一失。“大个子,做好准备!”黄朝天说。
随着黄昏的到来,四团一营登上隐蔽在河湾里的竹筏,待命强渡。入晚,先行的5名突击队员上了石长阶的竹筏。他威武地站在竹筏前梢,这位赣江上的大汉,欲做征服乌江的“龙”。他一篙捅出去,竹筏嗖地离岸,后尾拖着长长的一条白带,随着浪头,颠簸起伏,飘飘荡荡,消失在乌江中。
后续筏准备起渡。
对岸的敌人为了阻挡我军强渡,以猛烈的炮火封锁江面,炮弹、子弹似雨点般倾泻。
黄朝天估算,石长阶的第一筏应该到了,心存几分疑惑对指导员说:“为什么不见联络信号呢?”
“副连长——”黄朝天还未回过神来,石长阶已湿淋淋的站到面前:“穿过敌火封锁,迎着起伏的急浪,快靠岸时,竹筏被冲下一二里路,待挥篙调头,筏子上的人不见了。”
“这——”黄朝天欲言却罢。他征得连长、指导员的同意,立即去向师、团首长请示怎么办?
首长决定:夜间强渡停止,准备白天强渡;调整沿岸火力分队部署,组成强大的火力网掩护。
第二天9时正。乌江这边的火力点,齐向敌人阵地开火;敌人也猛烈还击。乌江上响彻震天动地的枪炮声,江心掀起冲天水柱,子弹飞窜,炮弹爆炸声不断。江上、岸边,陡壁、悬崖,到处浓烟滚滚,两岸的树木劈倒,石土腾空……
激烈的炮火声中,17名突击队员,登上三只双层竹筏。为首的还是石长阶,他熟练地挥动竹篙,竹筏似箭离弦;第二筏、第三筏跟进。迎着敌人的火力飞入急流,在汹涌的浪涛中冲抵江心。对岸敌人的火力集中扫射、轰击。突击队员无所畏惧地抢滩登岸,迎击敌人。突然,江边的石崖中冲出5个人来,迅速占领滩头阵地,接应17名突击队员。“突击队登岸了!”“突击队登岸了!”
那接应突击队的人是谁?正是毛正华连长他们啊!他们会同17名强渡乌江的红军英雄与敌人展开了白刃格斗……
一溜双层竹筏在强渡点摆开。先遣渡江营(一军团四团一营)由罗有保营长率一个连登上竹筏,在炮火掩护下向对岸齐发;后卫连也破浪前进。先遣渡江营与22个先行登岸的,在罗有保营长指挥下,向守敌发起猛攻,打得王家烈的“双枪兵”落荒而逃。
乌江天险被撕开了一个口子,为工兵连架桥提供了条件。面临的是抢时间架起一座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浮桥,让主力红军通过。
黄朝天讲到架通乌江浮桥时,嘘了一口气,说道:架桥难啊。人说渡乌江“要有大木船,必须大晴天,再是熟悉乌江水性的船夫”。我们是一无所有,连架桥器材仅有黄竹、门板、绳索和少量的钢绳。
一场凭借红军战士智慧和勇敢的架桥战斗在乌江上展开!
罪恶枪弹伤长阶
乌江至今哭英雄
用三层叠起的竹筏做桥脚,每对桥脚中间铺上两根枕木,枕木上连接三四个桥桁,桥桁上铺门板,门板上系横木,成为一节节门桥。
这时的乌江,翻滚的浪涛依然;对岸的残敌凭借陡壁山洞负隅顽抗,在窥察到我军架桥意图后,江上出现一堵堵火墙。正在江上进行作业的同志,有的不幸负伤、牺牲,鲜血染红江水。负伤、牺牲何所惧!门桥被勇士们推入江中。门桥在浅水里还好控制,一入深水就像脱缰的野马难以驾驭。怎样才能把门桥固定在线路上,成了架桥的关键。经过大家出主意,想办法,最后归纳起一个办法:用钢绳拉过江,捆扎在两岸的大石头上作锚钢,再把一个个土制的桥脚固定在锚钢上。于是,石长阶登上拖着钢绳的竹筏,迎着风雨、枪声,挥篙前进。只见他随着浪涛起伏,绕过漩涡,飞向对岸。未料,竹筏在巨浪扑击下倒退几十米,拖着的钢绳被冲弯,怎么也拉不直,只好挥篙调头,离岸还有十来米,一下跳过来。大声说:“重来!”说着便直奔器材组,要来粗过茶缸的棕绳对黄朝天说:“用这家伙试试。”未待黄朝天回答,纵身跳上竹筏说:“粗棕绳不会被大浪冲弯的。”
岸这边的人,注视着江上的变化。10米、20米、30米……半个小时之后,终于在乌江上头拉起一条特粗棕绳,可以把桥脚一个个往前安了。石长阶的竹筏带着第一个桥脚,顺利地安上了,第二个也安上了。谁知刚放下第三个,还来不及喘口气,一个激浪打来,三个桥脚一个撞一个,统统倒竖起来。
桥脚固定不住,无法架桥,在场的同志急得满头大汗。“用大石头作石锚,把桥脚拖住!”静谧中突然响起工兵教员谭希林的声音。
“好主意!”众人高兴地叫喊起来。随即,全连动手就地取材,在每个桥脚上放置三四百斤的大石头,沉到水里,但还是经不住激流的冲击,加上大石头有光滑面,阻力小,桥脚照样滚动。
又是一道难关。石长阶想到在赣江行船,中途停泊靠的是大铁锚。若把石锚稍加改进,如同大铁锚呢?他对黄朝天说:“在黄竹编织的大竹篓里,填满石头,再交叉插三根两头削尖的大木棍作锚爪,把几只竹篓捆在一起成椭圆形,便是一二千斤的大石锚了。”石长阶的想法与黄朝天他们不谋而合。
全连争分夺秒地进行改制大石锚。带着试验性的第一个大石锚,由石长阶小组运送到投锚点。没多久,江面上响起石长阶的声音:成功了!成功了!随即,投锚组有序地把一个一个大石锚抛入江底,硬是把桥脚固定住了,在桥脚上铺了门桥。
下了一夜的雨停了,浮桥迎着黎明快速向对岸伸展。这时对岸残敌用火力向江心、岸上疯狂拦阻。炮弹落在门桥周围,掀起一股股水柱,弹片横飞;步机枪专打水手和架桥战士,有的饮弹倒下,有的几处负伤。大家早把生死置之度外,只求尽快架起通向胜利的浮桥。
浮桥前伸100多米了。为加快定锚速度,改成二三个人一组,石长阶更是单人独篙,迎着滚滚激流、巨浪冲向上游,顺水放下桥脚,铺上门桥。敌人着慌了,把所有火力射向石长阶。石长阶巍然挺立在竹筏上,用他在赣江上练出来的臂力,撑着竹筏,避开敌人火力,转到江心。手里的竹篙被劈断,换上预备的,又被削成对半,再换一根。竹筏在他驾驭下,像小船一样轻巧灵活。忽然他一头栽倒在门板上。岸上的人齐唤:石长阶!石长阶!从江上传来的只有枪声、涛声,没有石长阶的回音。失控的门桥立刻转移方向,顺着滔滔江水冲向已架好浮桥的中间部分。千钧一发之间,只见石长阶抬了抬头,蠕动了一下身子,摇摇晃晃地站了起来,扑嗵跳入江中,两手紧紧地抓住门桥的边沿,用胸膛压住门桥。然而,一个人难当门桥的冲力,门桥带着石长阶冲下来。就近的人纷纷跳入江中,以人墙挡住了冲下来的门桥。
被救护上来的石长阶,脸色苍白,嘴唇乌黑,两眼紧闭,生命垂危。黄朝天不停地呼喊:“石长阶,大个子,你醒醒,我是副连长啊!”石长阶嘴唇微动,费力地说着:“门桥——门桥——”黄朝天听懂了他的意思,大声地说:“浮桥在向前延伸。”石长阶脸露一丝笑容,断续地说:“我——没有完成——任务——”话未完心脏就停止了跳动。一个忠心耿耿为革命事业奋斗到底的共产党员,一个充满着生命活力,像金子般闪光的红军战士,倒在了即将完成的乌江浮桥上。
石长阶的牺牲,给人以力量。架桥的速度更快了。经过36小时的搏斗,天险乌江终于被征服。工兵连守护在浮桥两侧,他们为之而自豪:我们完成了周副主席交待的任务。石长阶和战友们都成为征服乌江的“龙”。
乌江上的浮桥凝结着红军战士的智慧,是以血和汗架设起来的,经得住敌人的炮火轰击,经得起千军万马的行进。黄昏到来的时候,四路纵队的主力红军和“红星纵队”从这里通过。它驮着革命向前走。在那通向遵义的大道上,尘埃纷纷扬扬,不时出现一支飞奔着的队伍,他们要在援敌到达之前攻取贵州省第二大城市——遵义。
弥留人世之时的黄朝天将军,难忘与他年龄相仿的石长阶,不只是对战友的缅怀,更有深深的内疚。石长阶是在为架通历史上罕见的乌江浮桥牺牲的,他没有看到长征的伟大胜利,更没有看到新中国的诞生和日新月异的变化。然而,他的遗骨今在何处?黄朝天将军生前,几次欲去寻找,那怕就在他牺牲的地方竖块碑,让后人知道有个叫石长阶的红军战士,为驯服乌江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正是有着千万个像石长阶那样的革命者,才有新中国,才有今天的辉煌。”这是黄朝天将军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bobomusic=1]138143[/bobomusi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