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小麦的生长过程所想到的
我们关中地区的冬小麦从每年十月播种,到来年六月初收割,生长期大约八个月。在此期间经历了发芽、分蘖、拔节、扬花、灌浆、成熟、收获几个阶段。刚出头的小芽都是那样嫩绿、水灵、挺拔,经过一个冬天后开春就分蘖了,分蘖也就是一个根系发出几个分枝,一个分枝就意味着有一个麦穗。也就是麦子生长的定型,。麦穗多了自然产量就高,是小麦生长的关键期。当然,这里也不是说以后的那几个阶段不重要,但只要是风调雨顺,那丰收就在望了。此时,老农蹲在地里拔上几棵麦苗数一下看有几个蘖,心中就有数了。由此,我联想到了人的生命过程与其极其相似。
婴幼儿、儿童、少年、青年、壮年、老年这个生命规律,从婴儿吃奶到“五十知天命”这个看似漫长又极其短暂的过程中,其中学前儿童的启蒙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就如同那麦子生长的分蘖阶段,如果在此时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智能也如同那银行卡的初始密码被“激活”,人生“起跑线”上的起跑。 我曾做过一个实验,给一个三岁多一点的孩子讲故事,说是讲故事,实际是照着连环画在念。什么《皮诺曹》说谎话鼻子不断长出:《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对世界的周游:《万里寻母记》一个十三岁的孩子远涉重洋、历经千辛万苦寻母的感人故事。念了几次后,一次我故意念错几个地方,没想到的是那个孩子立刻纠正了我。我当时就觉得这个孩子是个天才。后来我又对几个同龄的孩子进行试验,结果都是相同的。为什么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记忆力如此好?因为这个年龄阶段幼儿的大脑在飞速的发育,在一张白纸上所画的第一幅图案是刻骨铭心的。也就是说这个时期的故事在“激活”了他们的大脑。随着年龄的增长外界反映的图案越来越多,他的记忆力也就不如在三岁时的记忆那么清晰了。这就是启蒙的重要性,超过这个阶段再想“激活”,效率就大大地打折扣了。还有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一个大山里的孩子与一个北京城里的孩子相比,从先天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但到上了大学后他们的差异就表现出来了,成绩尽管是一样的,但在付出上一定不会是同等的,而且今后的可持续发展还难说。原因?就是在幼儿期他们所接受的不是等量的科学教育。我这里说的是普遍性,当然不否认特殊性了。 中国古代教育经验对于今天来说已经是传统教育了,在做人的大方向上确实有独到之处。那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三字经》、《女儿经》、《弟子规》等今天依然有它的现实意义,能流传下来的一定是经典。在学习古代经典的同时,我们也决不能忽视时代发展的要求。因为一是中国古代是个分散的小农经济社会,生产力不发达,那些发明多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对儿童的教育无论从教育的普及上、教材学科的设置上、教学的方式上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能通过那科举考试的选拔最终成材的只是极少数人,大多数人也只是在私塾里能识几个字也就满足了。二是今天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眼界大大的开阔,那日新月异的变化让人目不暇接。无论是从教育的普及上还是在教材学科的设置上以及教学方式上都在进步。面对如此飞速发展的社会,现有的知识需要我们去学习,未来的未知等待我们去探索,幼儿启蒙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开头所述,拿小麦生长的过程作比,说幼儿启蒙教育之实。我个人认为幼儿教育就是相当于小麦生长期中的分蘖,如果蘖分的少了,即使后来你付出的再多那也不会有大丰收。人生的道路是个复杂的过程,但最重要的往往就是那几步,这个道理已经是常识了。只是能否认识到哪几步?如何走?这确实是个非常复杂艰巨的工程。我们只要认识到儿童阶段启蒙教育的重要性就对了,今天的“激活”是为了将来的活跃。对于如何“激活”他们的大脑?我还在不断探索。但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必须依靠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现代科学的教育方法。吃饱穿暖那种低层次的享受今天都已经实现了,如何让科学武装孩子们的头脑是每个家长都在认真考虑的。我不是精英,自然就更谈不上如何进行“精英”教育了,只是希望家长们注意-------三岁到六岁这个阶段是人生发展最宝贵的阶段。我们在此阶段的付出就如同那老农种麦子一样促使他们多发几个蘖。 从这幅图画中可以看出这个孩子早期教育比较好,已经可以画组合画了,而且动感十足。 黄土高原上的这几个小朋友在“分蘖”期没有得到充足的“养分”,结果是不言而喻的了。 甘肃景泰老龙湾大峡谷口的这几位家长在“守株待兔”,靠给旅游者拉驴车、拉马致富,虽然她们当时没有“分蘖”好,但如今盼望她们儿女们的“分蘖”都在五株以上...... 今天有这样一本小人书那已经是文物了,小人书里的政治内容不重要,关键是那里面的儿童画和故事情节。同样有“激活”娃们脑子发育的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