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晚唐之交的著名诗人杜牧写过一首很有名的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但杜牧的诗是文学作品而不是可信的史料,这一点国学大师陈寅恪说得很清楚:唐明皇和杨贵妃到骊山温泉宫都是在冬天,他们是去避寒而不是去避暑,他们从来没有在夏天到过骊山华清宫,但荔枝成熟是在夏天,所以杨贵妃不可能在华清宫吃到鲜荔枝。
那么,杨贵妃有没有夏天在骊山之外比如在长安吃过鲜荔枝呢?
诗圣杜甫是杨贵妃的同时代人,他曾经在四川的泸州、戎州亲手摘过荔枝,还写诗记过这件事。四川产的荔枝到了首都长安变成什么样了呢?是“无颜色”;味道如何呢?是“酸甜只自知”,这其实是说味道已经变了,不新鲜了。
白居易的《长恨歌》把杨贵妃受宠爱的方方面面都写到了,白居易的朋友元稹的《连昌宫词》写杨贵妃受宠爱更加具体,但就是不提贡荔枝的事,难道不奇怪吗?
白居易不但吃过荔枝,而且他在四川忠州的时候还种过荔枝,并写过一首《种荔枝》的诗,他对荔枝的习性是非常了解的,所以才能在《荔枝图序》中提出荔枝“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的著名论断。更值得关注的是,他还写过《题郡中荔枝诗十八韵》的长诗,写道:“已教生暑月,又使阻遐方”,“不得充王赋,无由寄帝乡”,这是说荔枝产地离首都太远,而又不易保鲜,所以它不能向皇帝进贡,没办法到达京城。很显然,白居易之所以在《长恨歌》里绝口不提贡荔枝的事,是因为这个事在当时不可能发生。
既然唐代在长安吃不到鲜荔枝,那为什么许多文献都记载了汉唐时期贡荔枝的事呢?
第一个可能,是把荔枝和龙眼搞混了。以往北方人搞不清荔枝和龙眼的区别,就像搞不清柑和橘的区别一样。
第二个可能,是把“荔枝煎”当作鲜荔枝了。说起来实在凑巧,“一骑红尘妃子笑”的作者杜牧的爷爷、大史学家杜佑编撰的《通典》中记载,四川戎州每年六月要向朝廷进贡“荔枝煎”,就是将荔枝肉用蜜浸泡之后做成类似果脯一样的东西。“荔枝煎”是可以长久保鲜长途运输的。看来,杜牧有可能是把他爷爷所说的“荔枝煎”当成鲜荔枝了!
转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