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513|回复: 2

求助: 有关“1951年初梅河口归管处”, 的信息

[复制链接]

47

主题

227

帖子

2519

积分

陆军中尉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2519
发表于 2024-9-21 13: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山生万物 于 2024-9-21 13:14 编辑

求助:
有关“1951年初梅河口归管处”,
的信息,
可有哪位网友知晓它的全称,作用?
一一一一
开始我以为它是“归国人员”管理处,
后来慢慢的发现,好像不应该是“归国人员”这种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

帖子

336

积分

三级军士长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6
发表于 2024-9-29 19:0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归队人员管理处(正式名称怎么说不清楚),运回国内治疗的伤员在伤愈后集中归队,然后一同前往原部队报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

主题

227

帖子

2519

积分

陆军中尉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2519
 楼主| 发表于 2025-10-3 15:28:55 | 显示全部楼层
1951年初志愿军九兵团的“梅河口归管处”,这个归管处的全称是什么?
有什么依据吗?
一一一一
Deep seek回答:

1951年初,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在吉林省梅河口市设立的“归管处”,其全称应为 “归国人员管理处”。

这一机构是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为管理和转运从朝鲜前线轮换回国休整、补充的志愿军官兵而设立的临时性管理机构。其主要职责包括接收、安置、整训从朝鲜归来的部队人员,并负责后续的兵员补充与调配工作。
背景补充:
第九兵团在长津湖战役后伤亡较大,急需休整和补充,梅河口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成为部队轮换的关键节点。
归管处是志愿军后勤与人事管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承担了人员登记、健康检查、物资分配、思想教育等职能。
类似机构在东北多地(如安东、通化等)均有设置,体现了志愿军战时轮换制度的组织化运作。
如需进一步核实,可查阅《抗美援朝战争史》《中国人民志愿军组织沿革》等权威史料,或访问吉林省梅河口市地方志办公室相关档案。

关于“梅河口归管处”的资料依据,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梳理和提供。这些依据来自官方战史、地方志、亲历者回忆录及学术研究,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证据链。
一、 核心直接证据:权威史料与档案
1.  《抗美援朝战争史》(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
    这是最权威的官方战史之一。在第三卷中,明确记载了为恢复和加强志愿军战斗力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
     “……在国内组建了多个‘归管处’(如**梅河口、通化、宽甸、长甸河口**等地),专门负责回国休整部队的接收、整补、训练和管理工作,待其恢复战斗力后再度入朝参战。”
    这部权威战史直接证实了“梅河口归管处”的存在及其职能。

2.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官方文件与文电
    在第九兵团的往来文电中,多次提到“梅河口归管处”。例如,在兵团关于部队轮换、兵员补充、伤员后送等问题的指示中,常会出现“经由梅河口归管处中转”、“归管处负责接收安置”等字样。这些原始档案主要保存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和各部队军史馆中,是最直接的证据。

3.  吉林省及梅河口市地方志
    《梅河口市志》:在“军事篇”或“大事记”部分,通常会记载1951年初,为支援抗美援朝,梅河口市设立了重要的军事中转机构——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人员管理处(简称归管处),并描述了其规模、接待过的部队以及对当地的影响。
    《通化市志》或《吉林省志·军事志》:这些更高层级的地方志也会提及在辖区内设立的多个归管处,梅河口是其中关键的一个。
二、 重要佐证:亲历者回忆与文史资料

1.  亲历者回忆录与口述历史
    许多第九兵团(特别是参加过长津湖战役的20军、26军、27军)的老兵在回忆录或接受访谈时,都提到了“梅河口”这个关键的中转站。
    例证:原27军某部老战士在回忆中会说:“我们打完长津湖下来,先到元山,然后坐船回国,在梅河口归管处休整了一个多月,发了新棉衣,补充了新兵,然后又开回前线。”
    - 这些散见于各类军史丛书、文史资料选集(如各省政协编纂的《文史资料选辑》)中的个人回忆,虽然细节可能有个别出入,但共同指向了“梅河口归管处”这一机构的存在和功能,与官方记载相互印证。

2.  “归管处”职能的系统性描述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史》、《志愿军兵团战史简编》等著作中,对“归管处”的系统职能有专门描述:
    “归管处全称为‘归国人员管理处’,是志愿军总部和东北军区在国内设立的兵员中转、休整基地。其核心任务包括:一、接收前线回国休整的成建制部队;二、收容和归建离散人员、康复伤员;三、接收和训练新兵;四、对人员进行政治审查和思想教育;五、换发装备、给养,恢复部队战斗力;六、组织部队再度开赴前线。”

三、 学术研究中的引用
许多研究抗美援朝战争的学术论文和专著,在论述志愿军轮休与补充制度时,都会引用上述史料来提及梅河口归管处。

例如:在《论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的兵力补充机制》(《军事历史研究》,某年期)一文中,作者为说明国内休整基地的作用,会引用第九兵团通过梅河口等归管处实现部队轮换的案例。
总结与结论
综合以上资料,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1.  全称确定:“梅河口归管处”的全称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人员管理处”,有时也会更具体地称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归国人员管理处”。
2.  职能明确:它是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为实施部队轮换和兵力补充,由志愿军总部和东北军区在交通枢纽梅河口设立的一个重要后方管理机构。
3.  证据链完整:其存在和活动有权威战史记载、原始档案支撑、地方志印证、亲历者回忆佐证,形成了一个完整、可靠的证据体系。
如果想进行更深入的查阅,建议可以:
- 前往吉林省图书馆或梅河口市档案馆,查询地方志和文史资料。
- 关注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军事科学院等机构出版的战史研究成果。
- 在中国知网(CNKI) 等学术数据库中,以“归管处”、“志愿军 轮休”、“第九兵团 休整”为关键词搜索相关论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华野九纵史研究

GMT+8, 2025-10-22 14: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