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路军哪支部队最先俘虏日本鬼子?》
想要回答八路军哪支部队最先俘虏日本鬼子这个问题,必须从八路军115师、120师、129师对日首战说起。
1937年8月31日,115师东渡黄河;9月3日,120师挥师北上;9月30日,129师开赴前线。
八路军三大主力犹如三把锋利的钢刀迎面向日本侵略者剁去。
平型关战役是八路军115师对日作战的首战,时间发生在1937年9月25日。此战,我军歼灭了日军坂垣师团第21旅团1000余人,缴获汽车60余辆,击毁汽车100余辆,此外还缴获了300多条步枪、20多挺机枪、2000多发炮弹以及大量的军用物资。
1995年6月29日,孙毅中将(时任115代理师参谋长兼343旅参谋长)在《解放军报》上发表了一篇回忆文章,里面提到,取得平型关大捷的那天晚上,一向沉稳、平静、内向的林彪居然从晚上九点一直聊到天亮。林彪说,今天打了胜仗,精神好,睡不着觉。聂荣臻说,是啊,我也睡不着。林彪说,我原来还想多抓些俘虏拉到太原街上示众,结果一个没抓着。根据史料记载,战役期间,附近老百姓抓住一名日本鬼子,老百姓绑住他的手,想把他制服,送给八路军。但这个日本士兵见人就踢、见人就咬,像一条疯狗一样,农民们气坏了,就把他拉到山梁上,用镐头将其打死了。因此,严格意义上讲,这个鬼子当时是被打散而后逃跑最后被当地老百姓打死的,称不上战俘。没能活捉一个日军俘虏,终究成了平型关大捷的一大遗憾。
一个多月以后,1937年11月4日,八路军115师343旅在山西昔阳县广阳以西与日军二十师团四十旅团的主力一部及辎重部队相遇,歼灭日军1000余人,缴获300多支长短枪、700多匹马,还活捉了十几个俘虏,林彪对此十分高兴。在林彪看来,广阳战斗,总算是弥补了平型关大捷唯一的遗憾。
129师对日首战发生在1937年10月19日——夜袭阳明堡机场,从进人机场到战斗结束,整个袭击过程用了不到1个小时,干脆利落地将24架敌机全部击毁,并毙伤日军警卫部队100余人。刘伯承接到陈锡联夜袭阳明堡机场的捷报,异常兴奋,赞不绝口:“首战告捷,打得好,打得好!”此战为袭击战,作战目的是炸毁日军飞机,速战速决,任务完成后迅速撤离战场,本身就不是一个抓俘虏的战斗。
120师对日首战颇具特色——全面撒开,遍地开火。
在这里,要重点说明一下120师当时的武器装备简陋的情况:
整编时国民党部队和八路军部队装备对比如下:
国民党一个师步马手枪6091枝,轻机枪234挺,重机枪72挺,迫击炮24门,山野炮12门,步兵炮24门;
八路军120师步马手枪4091枝,轻机枪143挺,重机枪35挺,迫击炮4门,山野炮0门,步兵炮0门,部队到达山西后,阎锡山补充了太原兵工厂制造的迫击炮10门、冲锋枪140枝。
特别需要指出的,1937年10月,120师所属各部抵达作战地域时,全师仅有53把刺刀——358旅715团4把,716团13把,717团13把,359旅717团36把(周士第上将《阵中日记》),简直无法想象!更不用说八路军所属各部子弹奇缺到每枝步枪最多也只能配发5发子弹。很多战士只能手执大刀长矛这些极其原始的冷兵器与武装到牙齿的日本侵略者在战场上进行殊死肉搏。
120师开进山西晋西北地区以后,各部队陆续展开对日作战:
10月14日,张宗逊、李井泉指挥715团袭击了南北大常,攻占了永兴村,歼敌100余人。
10月18日,贺、廖支队在黑石头沟伏击,毙伤敌300余人,炸毁汽车20余辆。
10月23日,王震指挥717团在王董堡附近设伏,截击由崞(guo)县北开的80余辆汽车,与有飞机4架配合的日军激战两个小时,击毁汽车30余辆,毙伤敌300余名,沉重打击了日军由平型关至忻口的交通运输。
10月中旬,我父亲所在的359旅717团三营(我父亲时任三营特务连连长,营长苏鳌为原红六军团18师副师长)前进到崞县以西,驻扎在大牛村(现在的南大牛村)。3营奉命攻击原平镇的日本驻军。
10月23日,农历9月20日,农历节气霜降前一天。时值深秋,晋西北大地冷得出奇。干裂的西北风裹着阵阵硝烟,从大同、阳高、天镇、怀仁向南直扑而来。隐隐约约传来的重炮声犹如天际边响起的闷雷。日本侵华关东军直扑忻口,势在必得太原。北路南下如群蝗遮天而来的日本军队必过的弹丸小镇就是原平。原平,崞(念guo)县属下的一个镇,居大同直通忻州的要道之口,势如“街亭”。原平若失,二战区司令阎锡山亲自坐镇指挥的忻口战役,将要草草收场,进而导致出一场类似山西北部防线的大溃退,日本人将毫无阻挡地进行一场野蛮的血腥屠杀。军情如山,十万火急。
如果用诗词去描述八十四年前的10月23日我父亲所在部队对日首战的作战场景,落笔应该如下:“风高旷野凄,战士疾驰轻。寒霜磨大刀,敌情灼人心。激战跨子丑,杀声掩回音。既白点杀场,荡涤鬼子兵。”
我父亲所写的回忆录《硝烟风云五十秋》(中国民航出版社)中对这次作战过程是这样记录的:
“因我们住址距原平镇只有20多里,部队天黑后出发,经过近3个小时的行军,到达了各连的进攻出发地。战斗于夜间11时打响,经过反复争夺,我第七连和第八连终于突破了敌人的外围阵地,突入了敌人的纵深,第七连和第八连在敌人纵深差不多进行了3个多小时的激战,终于将敌人的1个大型弹药库及3个存粮处都放火烧毁了。”(《硝烟风云五十秋》第96页)
接着的回忆就与“八路军哪支部队最先俘虏日本鬼子?”这个问题有关了:
“由于我们已经达到了原定目的,部队在拂晓前顺利地撤出了战斗。这次战斗,我们部队伤亡30余人,毙伤敌近百名,据第七连第三排说,他们活捉了5名日本兵,由于语言不通,他们硬是不肯走,只好将他们释放。”(《硝烟风云五十秋》第96-97页)
根据笔者对有关资料的检索、对比、整理和归纳,我父亲在《硝烟风云五十秋》里记录的120师717团三营在山西崞县原平镇对日首战所提到的七连三排活捉5名日本鬼子的战斗经过,将八路军俘虏日本鬼子的时间锁定在1937年10月23日,足见《硝烟风云五十秋》有关回忆所述史料的弥足珍贵。
当然,要想准确回答“八路军哪支部队最先俘虏日本鬼子”这个问题,还需要通过八路军军史记载、通过当年参战部队的军史记载、通过老红军、老八路等前辈的回忆录、通过《红旗飘飘》、《星火燎原》等大型书籍,才能找到最具史料的解答。
顺便说一下,我父亲在其回忆录中还提到一件事情:
“我记得战斗结束后,我们在忻县洋河村休整时,一天上午团部派人领来了一个美国人,他通过翻译说,要想到我们连队去看看。经过研究后,苏营长要我陪同去第三营第七连看看。。。。。。。我介绍了我们和日本兵2次战斗的胜利,。。。。。。他在七连参观、访问了将近2个小时。。。。。。”(《硝烟风云五十秋》第97页)。
通过查询有关资料,抗日战争时期第一个深入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访问的是埃文斯·福代斯·卡尔逊,美国海军陆战队军官,曾任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的卫队长,美国驻华武官。央视大型文献纪录片《山河岁月》第三十七集《观察延安》里专门提到当年随卡尔逊采访的翻译是年轻的战地记者周立波。周立波在其《晋察冀边区印象记》有如下记载:
“天明,到了XXX的贺师一团部。团长是一个二十一二岁的青年,刚好打完一个小胜仗,像小孩一样的天真的追述着战绩。”(《晋察冀边区印象记》240页)。
这些描述和我父亲提到的那位到部队采访的美国人的情节高度吻合。
可惜的是,笔者还没有查到周立波所写的《战地日记》一书,不知道该书里面是否有更多的记录。
另外,还有一件事情值得一提,2015年6月18日上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藏卡尔逊抗战史料报告会在上海图书馆举办。会上,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向上海图书馆捐赠该馆馆藏“卡尔逊抗战史料”数字资料,此次捐赠的史料包括卡尔逊当年访问、考察革命根据地时收集的一批历史文献,总计七十九件。如今,第一批文献(二十六件,四十面)经数字化后,已经交付上海书店出版社,包括延安抗大文献四件,晋绥边区《战动通讯》七件,晋察冀边区《抗敌报》六件,八路军军政训练七件等。后续部分也将于近期数字化后交付上海书店出版社。这批‘卡尔逊抗战史料’不仅是首次披露,更重要的是它鲜活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由于当时根据地条件有限,大部分档案和史料都没能很好地保存下来。所以这批资料就更显得弥足珍贵。
希望能在上海图书馆珍藏的“卡尔逊抗战史料”以及著作《中国的双星》里找到与“八路军哪支部队最先俘虏日本鬼子”的有关线索。
今天,2021年10月23日,八十四年前的这个日子——1937年10月23日,我父亲所在的359旅717团三营打响了对日寇作战的第一枪。笔者特写此文以资纪念这个难忘的日子和父辈所经历的难忘的抗战岁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