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军79师邢台炮团 【军旅轶事】(下) 作者:三块红
(9)邢台达活泉
▲达活泉
在我团附近,有一个叫达活泉的地方。
据文献纪录;达活泉历史悠久,北宋咸平年间,邢州刺史柳开浚,曾在此建亭植柳,遂使达活泉成为一郡之胜。
元代郭守敬,曾在此引泉筑渠,以通舟楫,灌田园。
宋熙宁五年,泉水骤伏,时隔六年,泉水复出,故又名“再来泉”。
民国八年,王怀庆在泉水之南修建公园。
据达活泉公园简介描述:公园建设起步于1964年,1977年简易开放。2004年建成如今景观。
在我们当兵时的1970年,达活泉还是比较荒凉的。只有一大一小两个池子,池子边上还有一大一小二个亭子。池子里有不少的泉眼,但泉水只是在池子中央冒泡泡。没看见喷岀地面达半米这一说。
这二池二亭肯定不会是北宋或元代的古遗迹。因为池子是用水泥和石块砌成的。照片中的池子围栏和小桥也是用水泥建成的,而且小桥的风格也不似古代石桥式样。另外亭子的地面也是用水泥铺就的。水泥作为一种建筑材料,我国是在20世纪初才有了最早的水泥厂。
这二池二亭是什么时间建造的呢?我猜测;可能是民国八年(1919年)由王怀庆修建的。因为我们去的时候是1970年,当时看上去已经比较陈旧了。少说也应该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如果是1964年修建的,短短六年,那还应该很新的。
现如今,达活泉已经建设的非常漂亮了,据说炮团指战员也参加过开挖人工湖的劳动。
达活泉的后面,还有一条河,河水水流还是比较湍急的。河水是从太行山区的白马河流过来的。
历史上的达活泉牌坊,据说在解放初期被拆除了。
达活泉公园简介
戴恒新坐在达活泉大池子边沿上照相,远处的小桥还很清楚。
我在达活泉大池子边照的相,后面的大亭子清晰可见。
在达活泉大亭子前的合影;前排左一于绿化,左二戴恒新,左三朱风林军医,左四王维盛老军医。后排左一耿学风医助,左二董向阳班长,左三佘学安军医,左四万苏平。
我在达活泉大池子后面的亭子前照的相
我在达活泉小亭子前照的相
▲荣军疗养院
在达活泉的南面,就是邢台市荣军疗养院。疗养院有100多个疗养员,大多都是在战争年代致残的军人。疗养院建的还是比较漂亮的,我们经常去那里照相。
前排左一陈时亮,左二赵水桥,左三朱风陵军医,左四佘学安军医,左五不详。中排左一耿学风,左二且俊,左三徐纪锁,左四不详,左五戴恒新,左六陈善功。后排左一左二左四不详,左三炊事员,左五于绿化,左六董班长,左七万苏平,左八王维盛老军医。
前排左一陈时亮。左二戴恒新。左三徐纪锁。左四陈善功。后排左一炊事员。左二董向阳,左三于绿化,左四万苏平。
1971年6月卫训班结束,全团71年的新兵卫生员一起来到荣军疗养院一进大门的花园里合影照相。庆祝他们卫训班毕业,王维盛老军医和朱风林军医,楼金富军医是教员。俺们70年的几个兵和炊事员是凑数来玩的。
疗养员中职务最高的是一位营长,其他大部分都是战士。据营长老婆说他是因为吃了树上的一个苹果而成了半身不遂,我们听了以后都纷纷议论,也不知是哪位老兄悄俏的说了一句“这他娘的完全是在扯蛋”。
那些疗养员,没事就喜欢摇着轮椅车往炮团跑,他们都是老资格的。门口站岗哨兵不让进还不行,还要跟哨兵吵架。
▲炮团的农场
在达活泉旁边,是我们炮团的农场。正因为有了达活泉及白马河的水源,才会有200多亩优质水稻田。每到农忙季节,每个连都要去劳动。我记得当时我巳从卫生队下放到了野炮三连。我们在1972年春天的时候去农场劳动,翻地时用的是四齿钉耙。每个班一天要翻好几亩地,翻地还不算是最累的。最累的就是插水稻秧。
插水稻秧(借用网上图片)
每个班一天要插好几亩地,累得俺们是腰都直不起来,每天都头昏眼花。好在当时南方人多,插水稻都是一把好手。
秋天是收割的季节。我们用那种带刺的弯镰刀割稻,弯镰刀非常快。一不小心就会把手拉破。同样每个班一天要收割好几亩地。我现在想起那个时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都久久不能忘怀。
(10)每个伙食单位都要养猪和种菜
▲ 陆军基层部队的伙食
我军的伙食单位在那个年代,除机关院校外,陆军作战部队一般是以连为单位。这一点和苏军不一样,苏军是以一个团为一个伙食单位。
在当时我们陆军的伙食标准是每人每天4毛5分钱。如果单靠这点钱,每一顿只能吃到一个素菜,而且油水很少。每星期能吃上一次肉就不错了。说是吃肉,其实也就是在菜里放几小片肉,根本不够打牙祭。
大家有一个体会,在新兵连时伙食就非常差。还有在集训队,学习班等临时性的单位伙食也非常差。这都是因为没有养猪种菜的补贴,光靠4毛5分钱,日子会过得很清苦的。
我曾听说,咱团有一年新兵连吃面条,新兵们一拥而上的疯抢,结果有一个兵的帽子居然掉进了盛面条的大盆里。究其原因,在新兵连吃不饱,不抢就要饿肚子。久而久之,养成抢饭的习惯了。
基层主官要带好兵,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想方设法搞好伙食。“四毛五”那点钱要想吃好很难。为此,很多连队都在养猪种菜上下足了功夫。
养猪种菜即能补贴部队的伙食,又能培养部队的劳动精神,因此这也是我军的优良传统。
但总体来说,即便养好了猪,种好了菜,当时部队的生活还是艰苦的。我记得在夏天蔬菜伏缺的季节,连队里只能天天吃西葫芦和冬瓜。另外由于炒菜油要定量供应,连队炊事班在炒菜时都放很少的油。有时炒菜干脆不放油,就用连队自己腌的豆酱来煮冬瓜。天天顿顿如此,日子很难熬的。
由于北方部队主要供应粗粮,部队当时难得吃大米饭,如果哪一顿碰上了,要掌握一个窍门就是,第一碗别盛满,赶紧吃了,再实实在在地盛上满满的第二碗,这样可以多吃点。
我们连队难得吃一次有肉的菜包子,有些兵一顿能吃十几个大包子。我记得,有一次在泔水缸里发现了几个包子皮。经查是一个来自穷苦地区的战士为了多吃馅,居然就把皮扔了。要知道,他的家乡过年时也吃不上这白面的大包子呀。气得指导员脸都青了。
前一段时间。有几个朋友去安徽滁州机械化步兵第235旅参观。旅首长安排他们一行参观了基层部队的食堂。看到那漂亮的餐厅,丰盛的菜肴,营养的搭配让他们感概万千。现在的部队己经不再养猪和种菜了,据说是以一个营为伙食单位,而且是向地方招标供应的。这和我们过去的连队生活相比真是天壤之别。在50年之前我们哪能想像今天部队的生活啊。
我记得咱们炮团后勤处的食堂是有餐桌和凳子的。卫生队20多人是坐在靠东北头的那个角上的。而连队的食堂,是沒有餐桌和凳子的。到开饭时,每个班蹲着围成个圈,中间一脸盆菜。蹲不惯的就站着吃。有的人当了几年兵全是站着吃饭的。
▲养猪和种菜
我们炮团养的猪都是从南方带来的英国品种“约克夏”大白猪。这和北方老百姓养的小黑猪不一样。约克夏体型大,抗病能力强,生长快,产肉率高。这是一个优良的品种。
我记得当时全师都在推广猪饲料发酵法,发酵好的饲料有一股酒香的味道,可以提高生猪的产量。平时战士们会轮流出公差,去邢台白马河下游打猪草,用猪草和着杂粮一起喂猪。
我们炮团的猪圈基本集中在大门口对面菜地的后面。也有少数猪圈在营房西南角通往师部营房的南小门附近。
猪圈几个月就要清一次猪粪,那可是一个力气活。要用叉子把带稻草的猪粪从坑底甩上去。干了一会就会腰酸背疼。猪圈的猪粪主要是用于菜地上肥。
当时每个连队只有几亩菜地。我们会用小推车把粪推到地里去撒开,再翻地种菜。由于地少粪多。劳动力充足,我们种的菜,比老百姓的好多了。我记得当时孔村大队往庄稼地里运农家肥的毛驴车队整天从我们炮团门前路过。车上的大姑娘趁没人注意,常常跳下车来跑到连队的菜地里偷摘大圆茄子当苹果啃。
当时邢台满大街的毛驴车队
毛驴车一般都是成群结队的岀动,一串有一二十辆。过去常说老马识途,这些小毛驴居然也都认路。赶车的姑娘小伙子,经常躺在车上睡觉,让毛驴自巳走,我们的战士就偷偷的把领头的毛驴车调了个头,这些驴车一辆跟一辆拖着农家肥又回去了,他们睡着觉一回村就被生产队长骂了个狗血喷头。那时候孔村的老百姓对我们炮团都非常熟悉,每个星期都会来看电影。
(11)当年部队的文化生活
▲露天放电影
我师各团营房都有大礼堂。冬天或者是下雨下雪天,都在礼堂里看电影。偏偏就是我们炮团没有大礼堂,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都只能在外面看电影。
露天放电影1
露天放电影2
我们大部分时间放电影都是在营房外大门口对面的一个小广场上,小广场上砌了一面高大的放映墙。在营区外放电影是为了方便附近村里老百姓,是为了搞好军民关系。有时候电影是在营区内操场上团机关办公平房前的露天台子上放映的。
说起看电影,在那个年代,文化生活比较匮乏,一放电影就是“老三战”。即《地道战》,《地雷战》和《南征北战》。另外还有阿尔巴尼亚的几部电影。其中有《宁死不屈》《海岸风雷》等等。
从1971年起,我国陆续恢复进口和公映了朝鲜、越南和罗马尼亚的故事片,它们和阿尔巴尼亚电影一起出现在我国的电影院里,这四个外国电影在风格上却大相径庭,所以“朝鲜电影哭哭笑笑,越南电影飞机大炮,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罗马尼亚电影搂搂抱抱”的顺口溜广为流传。
地道战
地雷战
南征北战
宁死不屈
海岸风雷
以至于大家对这几部电影里面的台词都非常熟悉甚至于倒背如流。 另外就是那八个样板戏,翻来覆去的放。以至于这些样板戏人人都会唱。特别是阿庆嫂和刁德一以及胡传奎三人的那段对唱。
红灯记
红色娘子军
奇袭白虎团
沙家滨
5
智取威虎山
▲观看文艺演岀
在那个年代,我们27军每一个师都有一个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我们79师排练的样板戏是红灯记,80师是沙家浜,81师是智取威虎山。各个师之间互相进行演出,同时还到地方上去演出。而地方上的一些文工团,也经常到我们部队来进行慰问演出。
我记得有一次地方上来了一个京剧团在师部礼堂演智取威虎山。
有一段剧情是这样的;杨子荣深入敌营,座山雕劈头就是一句;天王盖地虎! 杨子荣豪气回答: 宝塔镇河妖!(后面几句略)这时候,座山雕举枪击灭一盏油灯,想吓唬杨子荣。杨子荣向土匪参谋长要过手枪,甩手一枪击灭两盏油灯。技惊四座!可是在那天演岀时,杨子荣甩手一枪,后台没有敲响火药子。这下坏了,关键时刻,演杨子荣的老兄灵机一动,说了一句;“他妈的,是一发臭子,看老子再打一枪“。 剧本中是没有这句台词的,台下哄堂大笑,同时也为演员的临场处置能力喝采。因为大家对样板戏的台词都非常熟悉,这几年耳朵早就听出老茧了。可是杨子荣再一甩手,枪又沒响。这时候 杨子荣说;“三爷,又是一发臭子,我再来第三枪”。 正要举枪,手还沒伸岀来,后台啪的一声先响了。这下算是演砸了,只能硬着头皮再演下去。
当时演样板戏出洋相的事哪里都有。据说我们军的这三个宣传队也都有这种情况。
1974年冬天,总政军乐团来我们炮团慰问演岀。总政军乐团是我国最高等级的军乐演奏团,他们的演出是极其精彩的。特别是他们演奏的一曲《运动员进行曲》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我记得当时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八一电影制片厂,八一篮球队也都来过我师下放锻炼。
▲连队战士的文化程度
在那个年代,部队战士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卫生队以及技术兵种还好一些。可是连队就不行了,我们连80来号人,光是文盲就有20来个。我那时候整天帮他们念信写信。全连只有两个高中生。那可就是大知识分子了。一个班还摊不上一个初中生。连队里大部分人是小学文化,在小学文化中又以初小生为多(三年级以下)。
我记得老兵给我讲过一个故事。说的是在苏州时,文革初期咱们部队有一个排长,不识几个大字。但由于他是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所以当兵一年多就提干了。他每天利用一切空闲时间在认认真真的学习毛主席语录,后来有战士反映,说他一个字都不认识,是怎么学习毛主席语录的呢?有好几次都看见他把书拿倒了还在那里念念有词。
那个年代的人只要是一提干。第一件事就是去买一块120元的上海牌全钢手表戴上,好不神气。这老兄也弄了块手表戴上了。一天战士问他;“排长,几点钟了”,他先低头看了一眼手表,再抬头看了看太阳有几杆子高,大约估摸着说;有十点了吧!原来他不识表。
(12)逛服务社是战士们的最爱
炮团的服务社在小东门口。有一排四间屋。门口一条朝东行的小路直通炮团和坦克团的家属院。服务社门口大约有一亩地是卫生队的菜地。
逛服务社是战士们的最爱,买不买东西每天都要去看看。由于部队伙食不好,条件好一些的战士就去服务社买伊拉克蜜枣和江米条打牙祭。也有的星期天约上几个老乡,去服务社买两瓶吉林长白山葡萄酒,再买两瓶水果罐头和肉罐头。,找个没人的地方偷偷去喝。
那个年代的水果罐头1
那个年代的午餐肉罐头
那个年代的水果罐头2
那个年代的水果罐头3
那个年代的葡萄酒商标
那个年代的葡萄酒
虽然我不抽烟,但我还记得当时香烟的牌子。有菊花,巨轮,恒大,红梅,芒果,大境门,黄金叶,荷花,金钟,许昌,大生产,还有一种丰收牌的香烟只要9分钱一包。一条烟只要9毛钱。另外我还买过一包阿尔巴尼亚的勇士牌香烟,这烟有一股臭脚丫子味。
黄金叶牌香烟
恒大牌香烟
菊花牌香烟
大境门牌香烟
丰收牌香烟
荷花牌香烟
阿尔巴尼亚勇士牌香烟
巨轮牌香烟
那个年代的香烟
那个年代的打火机1
那个年代的打火机2
当时的大前门烟凭票供应。是分配给团首长的。
由于坦克团和炮团二个营区是连在一起的,有时候大家也会去坦克团服务社买东西。另外师部离炮团只有几里路非常近,师部的服务社旁边就是照相馆。这个照相馆是地方在部队办的一个服务点。因此一到星期天,很多人都去师部买东西或者照相。
(13)野炮三连驻训邢台殡仪馆
殡仪馆,也就是火葬场。1974年7月份。我们野炮三连(二营六连)在邢台市殡仪馆,驻训了一个多月。
说起殡仪馆,人们都有点忌讳。也不知是哪个领导,想了这么个好办法,要把我们弄到那个地方去。行前开会时。班长们都一致反对。但反对也没用。
作为炮兵,占领阵地和撤出阵地,是训练的必备科目。至于实弹射击,那更是每年至少要打两次。这些训练课目在营房是没法完成的。因此我们每年都要到驻地附近的丘陵山地去进行训练。我记得,当时我们驻训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张尔庄,董家沟,尚汪庄,北尚汪,南尚汪,霍楼村,赵古庄等地。这些村庄离营房不远,周边都是丘陵山坡,没多少庄稼地。是训练的好场地。不远处还有几座山,是实弹射击的好靶场。
几年来我们都是在这些村庄轮流驻训,这下可好,要去火葬场住一个多月,大家心里都不是滋味。
进驻火葬场的那一天终于到来了。我连齐装满员,全副武装。六辆苏联嗄斯63牵引车拖着大炮。雄赳赳气昂昂的开进了殡仪馆的大门。
在殡仪馆的大门旁围墙上,贴着大幅的欢迎标语。热烈欢迎一五九九部队指战员进驻我场。场领导和几位职工们都站在门口欢迎我们。
初来乍到的我们感到非常吃惊,邢台殡仪馆居然非常漂亮。房屋建筑精美,装修讲究,做工精细。大理石和水磨石的地面,漂亮的灯饰,大厅里有水晶吊灯,门廊上装有火炬型壁灯,园内路上有莲花型路灯,这在那个年代是不多见的。远看红墙绿瓦,近观绿树成荫。到处鲜花盛开。遍地果树飘香。还真是一个好地方。
其实全国各地的殡仪馆都是一样的。都是非常漂亮的。
殡仪馆的革委会主任,是一个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参加了革命的老同志。驻训时,我们连还专门请他给我们做了传统报告。他也是一个拥军模范。
邢台是革命老区,是老根据地。那里的老百姓对部队非常热情。我们去农村驻训的时候,他们甚至都把自己的婚房让给我们住。
在那个年代,人们的观念还比较落后,火化还不是非常普及。农村人离世后基本都是土葬。城市里也有相当一部分的人去世以后回老家安葬。只有党员和干部离世后按要求要进行火化。因此,偌大的一个邢台殡仪馆,每天最多只火化二三具遗体。
司务长提前进驻,为我连号房子。炮一排和二排入住遗体告别大厅。指挥排入住骨灰存放厅。而连部,驾驶班,炊事班则入住职工宿舍。事务长安排的真好。因为他自己住炊事班。
告别大厅像个小礼堂,前面是一个小舞台,舞台背面墙上正中还挂着xxx同志永垂不朽!的横幅。舞台是踏着两级台阶上去的。遗体告别床就在舞台中央。平时人们在向遗体告别时,是从这头上去,从另一头下来的。那天排长有事来晚了一点,也不知哪位调皮鬼,把他的背包放在了遗体告别床上,并且都帮他铺好了。这老兄一进门就打听自己的铺位在哪里,大家都说你是最高领导,应该居高临下住在舞台上监督我们才是。这下可把这老兄气坏了。
要说最不开心的是指挥排了,殡仪馆有四个大房间存放骨灰盒,每年清明节家属们都会来祭扫亲人。指挥排入住的前一天,殡仪馆把其中一间的骨灰盒临时搬到仓库里去了。把腾出来的这一间让他们住。结果他们老说闻到了一股怪味,一股说不出来的味道。
刚开始来殡仪馆,我们真是不习惯,告别大厅旁边就是火化车间。我记得有一天中午连里改善伙食吃红烧猪蹄。这边在火化遗体,家属们哭成一片。那边在啃猪蹄儿,真是难以下咽。
殡仪馆种了不少桃树。我们去的时候正是桃子成熟的季节。这里的桃子,长得又大又红又水灵。非常诱人。可是全连上下没有一个人去采摘一个桃子。难道是我们的纪律太好了吗?非也非也,而是人们都不敢吃。因为不知是谁说的,火化车间大烟囱里冒出来的烟里头有死人灰。从天空飘落下来,全沾在桃子上面了。
殡仪馆是桃树多职工少,也吃不了几个,又不会拿出去卖,熟透了的桃子每天都往地上掉一大片。殡仪馆就和连里领导商量,为防止浪费,请大家都去吃。可响应者廖廖。只有我们几个老兵不怕,不吃白不吃。我们就搬了个小马扎,每天坐在树底下用刀削了皮吃。说这样就吃不到灰了。那一段时间可算是享了口福了。
殡仪馆周边基本没有人烟,全是丘陵山坡野地。最近的村庄都隔着好几里路。是一个非常好的训练场地。殡仪馆只有两个邻居。一个是大门前面300米处有一个监狱的采石场,里面有好几百个犯人在监督劳动。每天炸石放炮的声音不断。南面不远处还有另一个邻居,就是民政部门的收容所。里面收容的都是轻微犯罪人员,小偷小摸流浪汉等等。当时把这些人叫做“盲流”。
为搞好军民关系,我们连总想着帮殡仪馆做点劳动方面的事情。因为以前我们住在农村的时候,总是帮老百姓割麦,运肥,扫街,挑水。可是殡仪馆的领导说什么也不让我们干活,因为所有的活,都被收容所的那些“盲流”给干掉了。
在殡仪馆住惯了以后觉得还挺惬意的。白天,在火热的大太阳底下汗流浃背的训练了一天,回来以后可以美美的冲一个凉水澡。晚饭后,士兵们三三俩俩的在园子里散步。路过停尸房了,就去看看尸体。路过骨灰陈列厅了,就去看看照片。那一排一排的架子上面,一层一层的骨灰盒都写有名字和编号。里面还有不少年轻漂亮的姑娘照片,殡仪馆的职工说;这些姑娘有的是出事故去世的。有的是病故的。年纪轻轻挺可惜的。
我们为殡仪馆总结了三好。一是通讯联络好,殡仪馆有一部市区拨号电话,我们有事可以随时和团里联系,因为团总机也有市线接入。二是交通方便好。虽然我们这里是渺无人烟的荒郊野岭,但殡仪馆的运尸车每天都要出入市区好几趟,谁一旦有个急事了,可以搭车去城里。三是生活条件好。用电就不用说了,用水比在部队营区方便多了。营区里水龙头少,洗漱洗衣都挺挤的。而这里到处都是水龙头,随时随地随便用。更难能可贵的是,殡仪馆居然有一台电视机。这在当时那个年代是极为稀有的,连我们团都没有一台电视机。我们每天晚上都可以看电视,当时邢台还没有电视台,只有电视转播台。
部队入住殡仪馆,是特殊年代的特殊事例。驻训前的过去不会有,今后也不会再有了。这是一段难忘的也是稀有的经历。
我连的56式85毫米加农炮,直瞄手在瞄准训练,二炮手在装弹训练。
我连一排部分战士合影
左是我连张华忠副连长,中是田罗孝连长,右是代理文书袁立德。
我连的苏联嘎斯63牵引车
(14)参与修建邢台朱庄水库
朱庄水库是邢台最大的水库,从1971年10月动工兴建,1981年大坝基本完成,总库容4.162亿立方。它服务于邢台、沙河20万亩耕地。并且为邢钢、151电厂提供4000万立方米的用水。
邢台县和沙河县在水库淹没区一共迁移了17个村,1588户,6697人,房屋15486间。
朱庄水库大坝高95米,长544米,它集防洪、灌溉、城市工业供水为一身,并且辅以水力发电,水产养殖,观光旅游等综合利用,成为邢台西部一道亮丽的风景。
朱庄水库大坝1
朱庄水库大坝2
朱庄水库风光1
朱庄水库风光2
1975年1月,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我们野炮营进驻朱庄水库工地劳动了半个月。劳动的场面是非常宏大的。整个邢台地区十几个县每个县都来了一个民兵团参加施工,整个工地有上万人。
我印象最深的是,每个县团都有自己的广播站。隆尧县团就住在我们六连旁边,他们的播音员都是县人民广播电台的专职播音员,播音水平是非常优秀的。有时候,我们会去看他们播音。当时整个工地的生活区全是由草棚搭建的。广播室就在一个小草棚里,条件非常简陋。女播音员看到我们几个在围观,还挺不好意思的。应播音员的要求,我还写了一篇报导;《向隆尧县团的民兵同志们学习》被播岀了好几遍。
我记得每天晚上8:30整,是朱庄水库各县团联播节目时间。这个节目是由邢台市的播音员来播出的。他们的嗓音条件是非常好的,字正腔圆。听上去有点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
朱庄水库的库底还有在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邢州温泉。位于邢台沙河汤山脚下,又称汤泉,沙河古称温阳,温州,便以此温泉而得名。《山海经》记载:汤山,汤水出焉,此汤能愈疾,为天下最。就是这个被山海经誉为天下之最的邢台温泉从此埋没。
我们经常在劳动的间隙,偷偷的几个人约好了溜到温泉去洗澡。温泉离大坝不太远,温泉的水非常热也非常干净。
我印象中,劳动的条件是非常艰苦的。我们把大石头装在小车上。卷扬机的钢缆把一车一车石头从大坝底下拖到大坝上面,我们扶着车子缓慢上行。这是非常危险的,如果车翻了,石头就会滚下来砸向坝底劳动的人群。
转眼己四十五年了,当年在朱庄水库大坝前那红旗招展,红歌嘹亮,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直到今天,我仍久久无法忘怀。
(15)老一代卫生兵的“家国情怀”
在我当兵的那个年代,27军部队的营以下基层中还有不少参加过革命战争的老同志。比如军警卫连的林波连长就是解放战争入伍的老兵。步兵团的营连干部中也有不少老兵。 以至于刚刚北上时,阎川野军长在北京军区作战会议上向与会首长介绍27军的情况时,说过这样几句话; “我们27军战斗部队中有三分之一的营职干部是打过仗的,他们经历过战火的考验,他们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因此我们一定能够完成上级交与的任何作战任务。” 听到这些,兄弟部队的首长们都很吃惊。 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了咱们27军的干部提拔太慢。 虽然咱们炮团的营以下基层部队已经没有参加过革命战争的老同志了,但在我团的卫生系统,还留有老同志。我们卫生队就有三位,第一位是李明队长,胶东海阳人,1942年就参加了八路军,当时他才12岁,他说参军后因为是小鬼,行军时整天跟在彭玉兰大姐骑的马后面,他自嘲是“揪着马尾巴长大的”。彭玉兰是我们27军仅有的几位女红军之一。是八路军胶东军区五师某卫生队长。她的爱人罗映臣将军是原81师的老师长。李队长从来不不和我们谈当年打仗的事。
另一位是吕军医,1944年参军,是原一营的军医。我和他交谈不多。
还有一位就是整天和我们这些兵“打成一片”的王维盛老军医。我们大家都非常喜欢王军医,他为人和蔼可亲,谈吐风趣幽默。
王维盛老军医
王维盛老军医在照片反面给我题的字
王军医,胶东莱阳人,1945年参军。是在小鬼子投降之前几个月参军的。因此也算是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兵。王军医经常跟我讲战争年代的往事。王军医在解放战争中先后参加过潍县战役,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上海战役。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参加过二次战役,五次战役和金城阵地防御作战。是一位身经百战的老卫生兵。
他和我扯得最多的就是淮海战役和抗美援朝的五次战役。这二次战役对他来说是刻骨铭心,九死一生的。因本文篇幅有限,淮海战役我就不说了。就复述一下王老军医谈过的在五次战役中他的经历。
王老军医口述;
五次战役那会儿,咱们27军攻的最快。部队都到了37度线的束沙里了,离汉城只有40公里。但是部队的给养和弹药都快没有了,战士们都非常疲劳。我军后勤又跟不上,雨季马上就要来了,上级命令我们撤退。
谁知道在这个时候,美军的反攻开始了。当面之敌是美军三个师加上南朝鲜军两个师的大部队,敌人分三路穿插攻击。中路和右路己经抄到了我们27军的后方。准备包围我们27军,当时9兵团机关以及大量的伤员也和我军一起后撤,形势万分危急。
我们部队急行军一晚上连撤过三条江。朝鲜的江不像中国,其实就是三条河。为防美军轰炸,我们是夜里行军,白天休息。谁知刚躺下不久,美国鬼子的机械化部队就追上来了。汽车轮子到底比两条腿快。在前有拦截后有追兵的情况下,军首长命令各部队就地阻击,交替掩护。从鬼子包围圈的缝隙中钻过去。
由于战场形势严竣,撤退速度跟不上,为了抢时间,只能在大白天行军。美国鬼子的飞机对我们狂轰滥炸,汽油弹铺天盖地的像下雨一样的落下,遍地火光,硝烟弥漫,部队伤亡不小。当时部队都走乱了,我正好和军机关走到一块儿了。我看到彭德清老军长,手里拄着一个用树枝做的拐棍,一瘸一瘸的也在那里步行。我问警卫员,军长的车呢?军长的马呢?他说都被鬼子飞机给炸掉了,人也差一点炸到。
左一为志愿军第24军军长皮定均,中为志愿军第27军军长彭德清,右为志愿军第27军政委曾如清在朝鲜。
当时在躲炸弹的时候,我的一只鞋也跑没了。彭军长见我脚上没鞋,赶紧叫警卫员把他自己包里的鞋拿出来给了我。听人说,彭军长是1926年参加革命的老同志。当时岁数已经不小了。
当我们撤到一处山口的时候,敌人的一支伞兵部队追了上来(美军第187空降团,编者注)。军警卫营长立即组织部队进行阻击,战斗打得十分激烈。彭军长要求全体机关干部包括炊事员全部拿起武器参加战斗,眼看就要顶不住了,大家都要求彭军长赶快撤走。彭军长却搬了个小马扎往地上一坐,说80师还沒上来,这个山口决不能丢。只要有一个兵沒过来,哪怕我就是死也要扎在这儿。幸亏后来80师上来了,27军几经周折终于安全撤回邵阳江以北。
所以我这一辈子也忘不了五次战役,忘不了老军长的仁义。(口述完)
说起老一代卫生兵的话题。我还想说一下我认识的27军另外两位老前辈的事迹。一位是我同学孙伟明的父亲孙风钜,他是27军在抗美援朝中涌现的五大英雄之一。
一级模范孙凤钜的事迹;
27军历来有不丢伤员的光荣传统。志愿军战士有三怕,一怕没饭吃,二怕没子弹,三怕伤员抬不下来。即使是在五次战役后撤的险恶环境中,各部队也是坚决带着伤员撤,不丢一名伤员。军后勤部第二医疗所副所长、手术队长孙凤钜就是典型。
一级模范孙凤钜1
一级模范孙凤钜2
孙凤钜在抢救伤员(摘自27军史画册)
当美军向我突然发起猛烈反击时,上级已下达转移命令,这时已经连续工作10多个小时的孙凤钜发现有3名伤员因气性坏阻而下肢溃肿。这是一种同破伤风一样可怕的传染病,必须立即手术。还有1名伤员掌心动脉受伤而造成缠着厚厚的绷带还止不住血。另1个伤员左臂被打断,肱动脉断端被痉缩和血栓堵住,一旦血压冲破血栓,就会因大出血而死亡。这5个伤员都必须立即进行手术。为挽救这5名同志的生命,他飞快跑去向上级汇报病情和请求自己留下来做手术的意见。经请示同意后,他把已经拆除的手术棚重新搭起来,把志愿留下来的医生,司药,护士班长召集起来给5名重伤员动手术。
在隆隆的炮声中,孙凤钜在为伤员做手术。手术室外敌人的枪炮声一阵紧似一阵,帆布棚被震得不停抖动。手术室里医护人员们在不停地消毒、注射、剖割、缝合、扎绷带。一个伤员抬出去了,又一个伤员被抬进来。5个刻不容缓的手术紧张而又有序地进行着,5个生命垂危的伤员渐渐远离了死神的魔爪。紧张工作半天,5个手术都成功地完成,伤员安全地转到后方去了。
他就是这样默默奉献的医疗救护人员,将手术台当战场,挽救了无数伤员的生命,他在战火中抢救伤员的动人故事同战场上的英雄事迹一样动人心弦,被部队传颂为“神医”。
战后,孙凤钜荣立特等功,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一级模范称号,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另一位是我的发小,孙黄平的母亲,27军94师医院护士高瑞芳的事迹。(94师抗美援朝配属27军)
高瑞芳1
高瑞芳2
27军94师医院护士高瑞芳口述;
在朝鲜战场,有的伤员盆腔及尿道损伤,排不出尿来。可当时的战场上什么医疗器械都没有,包括普通的导尿管,一旦碰到这种情况,我们就反复给伤员按摩,实在无效时,最后只能靠嘴去吸出尿液来,虽然我们都是20岁左右的姑娘,但只要能减轻伤员的痛苦,我们每个人只要在场,都会这样毫不犹豫地去做。
为防止昏迷的重伤员痰堵塞休克,沒有吸痰机,我们就用管子将痰吸到自已嘴里再吐掉。
对我们来说,伤员就像是自己的亲兄弟一样,每当看到伤愈返队的战士又像小老虎一样活蹦乱跳、精神抖擞,听到他们说回去一定多消灭美国鬼子来报答我们的时候,那就是我们最开心激动的时刻。(口述完)
27军老一代卫生兵的英雄事迹不仅在抗美援朝时期,在解放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也有很多很多。我庆幸的是,我能和李明队长,王维盛军医等老一辈的卫生兵在一起生活和工作了几年。他们待我像子侄一般的呵护。他们对我们这些晚辈卫生兵倾注了极大的爱。从他们身上,我得到了很多很多的人生启迪。
老一代卫生兵感天动地的那种伟大精神始终萦绕在我的心里。他们身上的那种厚重的家国情怀。不断激励着我们后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往事虽然巳过去近半个世纪,如今李队长和王军医都早己作古,但我永远怀念他们!
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我们卫生队新一代的卫生兵,在1988年参加了老山地区自卫防御作战。在战火硝烟中。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圆满的答案。这正是,后生不负老一代,英雄自有后来人。
在本文结束的时候,我想对炮团的战友们说,我爱你们大家!
(全文完)
2019.12.19
最后以一首小诗来纪念27军已逝的前辈们。
《你们在哪里》
-----为了忘却的纪念
写给27军已逝的前辈们
作者:三块红
当清晨的阳光又一次铺满沂蒙山的群峰时
谁能告诉我-----你们在哪里
当夜晚的星辰再一次洒遍孟良崮的上空时
谁能告诉我-----你们在哪里
今天
当耀眼的明星又一次得到雷呜般的掌声时
谁能告诉我-----你们在哪里
此刻
在豪门弹冠相庆举起盛满美酒的夜光杯时
谁能告诉我-----你们在哪里
祖国告诉我-----
你们在共和国自由独立金光闪烁的花环中
历史告诉我----
你们在三千里锦绣江山茫茫无际的雪原里
人民告诉我----
你们在胶东老区父老乡亲们盼归的呼声中
未来告诉我-----
你们在华野九纵后代儿女们深情的心灵里
写于参军五十周年前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