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佬军人 于 2016-3-26 16:18 编辑
《避风港》14 光福
在玄墓山兵营,“避”了一年风。俺爸妈觉得,老让俺们哥俩干呆着也不是个事,还得学习。而此时,正好俺爸受军、师党委的委派,在吴县“支左”,任县革命委员会主任、党委书记。于是,就在距237团最近的光福公社(归吴县管辖,现苏州市吴中区光福镇),找了一处住房(就在光福塔南侧),俺妈领着俺们哥俩来到了这里。俺哥在五七中学(光福中学,当时校址在铜观音寺里),俺在中心小学(校址就在太湖边上)就读。 光福镇隶属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位于苏州城西28公里的太湖之滨,是一座嵌入太湖的半岛。东与藏书镇接壤,南同胥口镇毗连,西滨太湖,北接东渚′。风景优美,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古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物产丰富,是著名的花果鱼米之乡,也是太湖风景名胜区中最富个性和特色的景区之一。1999年,光福镇被命名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列入了江苏省重点中心镇的行列。 光福具有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光福自有“湖光山色,洞天福地”之美称,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享有“鱼米之乡”,“四季有果”之美称;光福是传统工艺之乡,文化底蕴深厚,苏绣的发源地之一,精湛的雕刻工艺巧夺天工;光福人文景观,名胜古迹密集,吴文化内涵深厚,形成了多层次的旅游专线,是国家太湖名胜风景区之一。 光福的名胜古迹星罗棋布,人文资源又十分丰富。主要景点有铜观音寺、司徒庙、圣恩寺、石嵝庵、香雪海等,更有光福核雕等一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光福山水如画,花果遍地,南朝梁大同年间九真太守舍宅为寺,取其“光福”两字,故名。悠久的人文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沉积,为这里增添了迷人的典故和神秘的传说,而光福则在扑朔迷离之间愈加显得魅力无穷,令人神往不已,是中外客商投资开发的热土。
光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六七千年前,考古学家在东太湖水域底部发现了六七千年前的稻谷、瓦片、绢片、丝绒、竹器、纺轮等遗物。光福镇相传为吴王养虎处,萧梁时建光福寺于龟峰,遂以寺名镇。
司徒庙 司徒庙相传为东汉光武帝的大司徒邓禹祠庙。位于光福镇西的涧廊村东南,相传为祀汉邓禹神而立。司徒庙内有四株千年古柏,相传为邓禹亲手种植,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四株古柏造型别致,姿态各异,虽经千年风霜和雨雪,日暴雷击的侵袭,却依然苍翠壮观,犹如天然盆景,堪称天下奇绝。据传乾隆皇帝下江南巡视来此,被这四株古柏大为吸引,叹为观止,分赐为"清""奇""古""怪"。 香雪海 这里是个梅花的世界,是我国四大探梅胜地之一。光福邓尉梅花甲天下,以其历史悠久,品种繁多著称于世。明代文人姚希孟曾在《梅花杂咏》一文中说:"梅花之光福镇】不得不推吴中,而必以光福诸山为最"。清朝的乾隆皇帝下江南,来此观赏梅花时,为之惊叹不绝,当即赐封之为"香雪海"。梅花盛开时,繁花似雪、暗香浮动;微风吹过、香飘数十里。数百亩梅林形成"沿廓探梅"、"登楼观梅"、"入园品梅"、"登高赏梅"四大美景。 铜观音寺 又名光福寺、光福讲寺,临光福镇下街而筑,建于梁朝天监二年(503年),寺内曾珍藏《大方广佛华严经》和光福讲寺开山祖师吾彻和尚的舍利,是吴地最古老的寺院之一。光福寺的布局,以舍利塔为中心,根据方位和龟山的实际地形分布布置建筑,以风北最佳,辟为崇拜部分,设大雄殿和舍利方塔。殿前院中央有一铁铸宝鼎;院内有一棵明代的香樟树。 寺前古桥即为光福寺桥,亦称大寺桥,香花桥。因与寺前石阶连成两个凹形的轴对称图形,民间俗称"翻转桥"。光福寺桥为梁式石桥,栏杆,压顶石均以武康凿成,弹击有声铿锵作响,故乡民又称之为"琵琶桥"。 墨泉 在光福龟山山麓,呈井状,依井观之,可见泉中池水如墨,但将水打上来,倒入桶中,却清澈无比。据传,陈梁年间黄江侍郎顾氏野王暮年告老至光福,在龟山脚下筑室定居,其间,吟诗作画,著书立说,将笔之水泼在这泉井旁,久而久之,墨水源源渗入井中,井水逐变墨色,后即谓墨泉。 光福塔 本名舍利佛塔,位于光福镇铜观音寺后面的龟山(现名塔山)之巅,是光福镇的标志。光福塔始建于梁大同初年(公元535-546年)由顾氏建造,唐会昌末年(公元846年)塔毁于大火,木构件焚烧殆尽,后经修建。光福塔系砖木混合结构,呈正方形,四面七级,高24米有余,塔内共有八十八级台阶,陈列着四十九尊佛像。塔底层面北一面开门,二层以上四面有门。
“太湖三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