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缅怀革命先贤
七十八年前的1937年11月25日, 继11月9日上海沦陷后,日寇铁蹄踏入无锡, 无锡这座江南古城和近代工商名城被侵华日军占领。12月1日,江阴县城沦陷;12月3日, 宜兴大部分地区沦陷。12月13日,当时中国的首都南京沦陷, 日军实行长达四十多天惨绝人寰的血腥屠杀, 遇难人口超过三十万,史称“ 南京大屠杀”。 邪恶的日寇企图以恐怖主义的残忍屠杀一举摧垮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从而彻底征服中华民族。 江南沪宁一带是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 日本占领军对这一心脏地区实施高压严酷的占领统治,试图奠定其占领全中国的核心象征。 仅在无锡地区,日军占领的八年实施的屠杀和镇压,就造成人员伤亡50541人。江南和无锡笼罩在一片寇氛炽张腥风血雨之中。 “如果祖国遭受了侵犯,热血男儿当自强。喝干这碗家乡的酒,壮士一去不复还。滔滔黄河,浩浩长江。给我生命给我力量。就让鲜血染成最美的花,开放在我的胸膛上”和全体中华儿女一样,“江南自古多义烈”, 英勇的无锡人民没有被恐佈屠杀吓倒,决不会屈服在日寇的铁蹄和刺刀下。在以中国共产党为中流砥柱的领导和感召下, 无锡人民掀起武装抗日热潮,至1938年上半年,无锡城郊各乡已涌现三十九支各类抗日武装,宜兴和江阴也有大小几十支抗日游击队,他们以中国人的一腔热血,勇敢地同日军进行斗争,而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的领导和新四军主力部队的统领,则成江南抗日洪流发展壮大的必然之势。1938年4月28日, 根据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新四军军部从第一、二、三支队各团抽调侦察连组成先遣支队,粟裕任先遣支队司令员、钟期光任政治部主任,从皖南歙县岩寺出发,挺进江南敌后进行战略侦察,5月19日,进入江南敌后战场。五月中旬,在陈毅、傅秋涛等率领下,新四军第一支队离开岩寺,向江南敌后挺进。 六月中旬, 新四军第二支队及四团三营和三团,在参谋长罗忠毅、政治部主任王集成的率领下,奉命从皖南向苏皖边敌后挺进,七月上旬,进入江宁、当涂、溧水,初步建立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九月中旬, 新四军一支队二团参谋长王必成奉命率一营二百余人从茅山出发到达锡北寨门,与无锡共产党的地下党员接头会面,并到江阴与中共澄锡虞工委取得联系。 十月, 陈毅在茅山接见中共澄锡虞工委领导的三支本地抗日武装,将其改编为三个连, 称为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三路(简称江抗三路), 内设党的各级组织。十一月, 江抗三路随新四军二团三营挺进武进南部地区,后返回茅山。1939年1月,陈毅派新四军一支队参谋长胡发坚到江抗三路任副司令兼党总支书记,主持全面工作。不久, 胡发坚率江抗三路从茅山挺进武南、宜兴,开辟太滆地区,为新四军东进创建前进基地。 1939年4月,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决定新四军三支队六团承担东进任务。1939年5月1日, 叶飞受命率新四军六团,以江抗二路的名义从茅山东进抗日, 第一个落脚点和前进基地就是无锡。1939年5月29日,江抗部队在无锡东北乡的黄土塘首战日军,这是江抗东进抗击日寇第一仗,首战告捷,鼓舞了无锡人民的斗志。1940年4月, 谭震林奉派到苏南东路地区,拓建抗日根据地, 实施“ 东出昆嘉太,西入澄锡虞” 的战略方针, 无锡是重要发展方向之一。1941年1月,“皖南事变” 后, 苏南的新四军编为第六师,师部就经常驻扎在锡北、澄南一带,下辖的主力十八旅也在此机动作战。另一支主力十六旅的成立地和重要活动区域就在宜兴。整个抗战时期,无锡地区(含无锡县、 江阴县和宜兴县)是新四军的重要活动地区之一,是苏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1年九一八事变和1937年七七事变后, 无锡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涌现出一大批抗日救国的进步团体。无锡沦陷前夕,一百多位进步青年组成无锡抗日青年流亡服务团,分别到达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和南昌新四军办事处,投身于抗日战争。随着叶飞率领的江抗东进苏南,整个无锡地区掀起抗日新高潮,大量群众投入支援新四军的热潮,众多热血青年和爱国人士或自发或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加入新四军和党的各级政府组织及抗日团体,投身抗日救亡。如江抗从五月上旬东进无锡梅村,到九月底西撤,从来时的一千余人发展到五千余人,新参军的达四千多人。新江抗在成立后的1940年一年内,部队从四百人发展到四千人。主要由本地抗日志士组成的新四军太湖游击支队, 中共太滆地委领导的马山军民始终坚持着雪浪山、军嶂山南方泉地区和马山地区沿太湖北岸地带的对敌斗争。1941年秋冬新四军六师师部及十八旅北撤苏中后, 以钱敏为书记的澄锡虞中心县委率武工队,领导着无锡人民抗日自卫军等地方武装及广大民众,继续坚持着艰苦卓绝的斗争,经受住了反“清乡”斗争的严峻考验。这期间,生于无锡东亭的解放后无锡的老市委书记、当时的新四军苏中军区六分区司令员包厚昌,曾率部四下江南,打回老家,在敌情严重的形势下,极大振奋了无锡军民的士气。“包司令四下江南”,已成传奇而在沿江两岸地带民众中广为流传。江南乃人文荟萃之地,在无锡籍的新四军指战员中,在新四军和新中国成立前后担任过县团级以上领导职务的就达二三百名之多,更在其中涌现了一批著名的经济学家、外交家、 教育家、 音乐家、 军工专家、外科专家、戏剧理论家等学者专家,人才迭出,群星璀璨。我们二十七军子弟更以本军的老副军长朱启祥将军为无锡籍的唯一一位开国将军而骄傲自豪。而在这些新四军指战员中,以陈凤威(无锡东亭人,江抗独立支队参谋长)、龚鹏佐(无锡钱桥人, 江抗二团五连指导员)、李复(宜兴臧林人, 新四军二支队独立二团政委兼副团长)、 荣念增(无锡荣巷人,新四军六师十六旅营长) 等为代表的本地籍和以吴焜(四川万县人, 新四军三支队六团副团长,江抗副总指挥)、 赵伯华(湖南零陵人, 新四军六师十八旅五十一团参谋长)等为代表的外地籍新四军抗日英烈更是忠贞标日月、浩气贯长虹, 永远活在无锡人民心中,永远为无锡人民深切缅怀和致以最高的敬意! 本文就是在苏南及无锡全民抗战的大背景下,专门介绍众多二十七军老二代的少儿故里, 位于无锡西郊、龙山脚下、太湖之滨的荣巷古镇涌现的新四军人物,以此纪念故里的抗日英烈和革命先贤! 荣巷,我们这一代27老子弟生于斯长于斯的水乡故园,有一位烈士的英灵不被祭拜,有一位前辈先贤的功绩风范不被彰显弘扬,我们这些子弟如何能对得起故里的父老乡亲,内心又如何能安,岂不枉为军队的儿女!不使一位英烈先贤为后人的记忆所淡忘,忠敬在心,吾辈亦尽心而后已! 在八年抗战期间,无锡荣巷及周边地带投身与支援抗战的民众不在少数,其中既有梁溪荣氏子弟也有非荣姓的子弟。在荣氏子弟中,有五位加入了新四军,其中一位在战斗中牺牲;另有一位在地方政权工作,被捕牺牲。 这六位志士是: 荣容之(女),荣年钊(女), 荣健生, 荣素一(女), 荣振(烈士),荣念增(烈士)。 这六位革命前辈是全体荣氏子弟杰出的代表人物, 荣巷人民和荣氏子弟后代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荣巷人民和曾生活在荣巷的27军子弟会永远铭记他们!众子之唯诺, 何如一士之奋发, 又何况六士乎! 古镇其荣耀,斯民其永怀! 五百七十九年前,荣氏先祖荣清为避祸求存,挈家三十余口,从金陵一路东行,最后相中了龙山脚下这一片水乡泽国,辛苦开辟,始有荣巷。数百年来,荣氏后人谨守祖训,远离官场,远离是非,不仕不宦,劳力耕作,过着一种近乎世外桃源般的避世日子。 逮至近世,海运开通,工商兴起,梁溪荣氏顺乎潮流,从事工商者渐多,于默默然中崛起荣宗敬荣德生兄弟这一支工商巨族。荣氏兄弟企业是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的首户, 荣氏兄弟及后人如荣毅仁等又是有强烈爱国心和社会责任感的志士仁人, 他们信奉实业救国,教育救国, 其所办实业为中国人争了气, 所办教育和公益事业为家乡父老造了福。在八年抗战中,他们秉承一贯的爱国爱乡之心,为全民抗战尽力贡献。上海八一三事变,淞沪会战爆发,荣德生向抗日前线将士捐助面粉五万包及大批慰问品。在近代大规模战争中,就财产损失而言,受损最重的就是制造业的工厂实业,人或可藏避,厂房机器设备则不可或很难躲避,一颗炸弹落下,瞬间几十年的艰辛创业化为灰烬。身为积弱之国,近代中国只有挨他人炸难得有还手炸他人之力,目睹一辈子的身家毁于一旦,实业家们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之心,必然油然而生。电视连续剧《大染坊》中的爱国实业家小六子,虽为艺术创造但于近代中国的实业史却极具典型性代表性。 八一三事变后,日军飞机于10月6日至28日连续轰炸无锡,荣氏企业损失惨重。 荣毅仁回忆道:“日寇一到无锡, 首先焚毁了茂新一厂和申新三厂。一九三八年,先父由汉口辗转至上海,敌人即威逼利诱的拟合作经营申新各厂,先父坚定立场,加以拒绝。除去无锡各厂老早尽为日寇破坏与占用外,上海各厂苦心保持,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亦尽被日寇所劫夺,全部损失奇重。” 实业如此,荣巷家园亦不得保全,对日寇的同仇敌忾之心,荣氏全族上下一体,全体皆然,从中涌现出参加新四军投身抗战的杰出人士,实属必然之势! 随着史料的不断发掘,未来或有新的姓名登载史册。“楚虽三户, 亡秦必楚”。 荣巷荣氏亦虽六士,代表的是一种民气,汇入的是全民族的斗志和战气,堂堂中华岂无人,中华民族永不会亡! 必须说明的是,本文要述评的荣巷六士,是就荣巷古镇和荣氏子弟而言的,如就整个荣巷周边地带即今荣巷街道行政辖区范围而言,则还有更多的非荣氏的他姓人士参加新四军,其中有四位是抗日英烈。对此,将在本文附录中加以介绍。 在这六位革命前辈中,首先要述说的是一位和我们27子弟中荣巷小学同学关系最近的老革命,她就是我们荣巷小学的老校长荣容之荣校长。尊敬的老校长,今天,当年的荣小同学们要齐聚在二十七军子弟论坛,静听老校长过去的故事了。 当我乍看到荣容之曾担任过荣巷小学校长时,心里一动, 顿时感到拉近了和历史人物的关系,书中人物亲切了许多。再看荣校长生平,好高兴,只有生年1919年,没有卒年,这意味着人物还在世,算一算老人家九十六岁高寿了,心里马上计划去登门拜访。没成想赶到荣华源老师家里一问,才知老校长恰于今年六月在上海辞世了。晚知道了四个月,又与一位老前辈失之交臂,惆伥失落之余,惟有以笔墨志记传思,寄托学子对尊长前辈的孺慕缅怀之心了! 荣容之,女, 原名荣绛蓉。(1919-2015) 祖父荣福龄,出身工商世家,曾任无锡振新纱厂董事长,创建兆丰搪瓷厂,是梁溪荣氏族长。 父亲荣方舟,上海大同中学数学教员,并兼任兆丰搪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 荣容之家境富裕、家学渊源,长辈思想很开明。荣容之的大学教育就读于上海大同大学,这是一所民国时期著名的民办综合性大学,以理工著称, 时素有“北南开、南大同”之称,是由北宋大儒胡瑗之后,无锡乡贤、中国首批公派留美学成归来的数学家胡敦复先生联合一批有志同道,自费筹资创办的,校风进步开明包容。荣容之在上海大同大学读书时,积极投身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活动。1939年, 荣容之参加本校学生组建的学生参观团,参观工厂,联系工人,出版铅印的《团报》。1940年, 荣容之由大同大学文学院曲谨(现名张鸿,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艺朮大学校长)介绍, 加入中国共产党。 因荣容之家在法租界并装有电话,她的家成为当时党的地下组织活动的场所。 1941年荣容之在大同大学物理系毕业,被聘为上海绅范女子中学物理老师。在党组织的指示下,她创办了《理综月刊》,以普及物理化学知识为宗旨。同时,还创办了育发制药厂,生产和运送苏北新四军急需的药品。 一次, 因运送给新四军的药品被日军截获,累及药厂,荣容之的大学同学被日军逮捕,情况危急,党组织决定她立即转移。在祖父和父亲的支持下,荣容之转移到新四军江淮大学物理系任助教。江淮大学是抗战期间由新四军军部于1942年在华中根据地创办的一所综合性大学,下设土木、农业、医学、教育四个系,设在今江苏洪泽,这也是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在革命战争年代,唯一一所独自创办的科技文化类大学,校名由陈毅军长所定,聘请大学教授任教,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坚持了两年, 为党和军队培养了一百二十名大学生。 1943年春,江淮大学暂时停课,荣容之从根据地回到上海,她家又成新四军的联络点, 她和胞妹还协助运送通讯设备至根据地,当了回“51号兵站” 的“小老大”。1944年初, 江淮大学复课, 荣容之和妹妹荣绛春再次奔赴根据地。同年夏,因反“扫荡”形势过于严重,大学难以坚持下去被迫停办,姐妹俩又返回上海。 荣容之仍在坤范女中任教,其间积极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从事学生运动。 抗战胜利后,荣容之在上海晏摩氏女中等校任教,因组织学运而引起注意。 其时无锡荣氏族益会正请荣方舟支持办好荣巷学校。荣方舟便提议由其女荣容之来主持荣巷群益小学(荣巷小学前身)校务。 荣容之即向组织上汇报,1947年7月下旬,党组织决定荣容之去荣巷办学。 回无锡后,荣容之担任荣巷群益小学校务主任,后群益小学恢复公益小学校名,她担任小学校长。1947年9月至1948年3月,荣容之担任中共无锡临时工作委员会委员。党组织要求荣容之利用合法身份和荣氏的社会关系,把这所小学建为党的地下组织活动的秘密基地,她很好地完成了这一任务。当时,上海大同大学的学生党员转移到了荣小来隐蔽, 荣容之作为校长,安排无锡临时工委的一些领导干部和被迫转移到无锡的一些地下党员,在学校兼职和兼课,并为无锡党的地下组织提供经费。在荣校长的努力工作下,我们的母校荣巷小学为无锡的革命与解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特殊的贡献! 荣巷小学和鸿桥小学,都是红色的革命的小学。 鸿桥小学的创办是在和平时期, 荣巷小学的斗争是在战争年代,其危险性不言而喻,荣校长冒着极大生命危险, 不顾家庭和个人安危,将荣巷小学建成革命基地,其对革命的贡献尤属珍贵! 无锡工委书记周克回忆道:“领导机构的建立遇到极大困难, 领导干部无法立足。 幸而通过邱宝瑞(时任无锡工委工作小组长,离休前为江苏省水利厅副厅长——笔者注), 荣容之同志的关系, 才开辟了培南小学、荣巷公益小学两个基地, 使所有主要领导干部得以有隐蔽和栖身之处。 这是功在史册,起了特殊的历史作用的。” 我们的老校长荣容之主持校务的时间虽不长,就其艰巨性、危险性和重要性而言,却是黎明前的黑暗那一段关键日子,漫长而难熬。荣校长殚精竭虑,耗尽心血,未出一点差池,终于圆滿完成党组织的重托,也完成了荣氏家族的办学嘱托。校长本人却因操虑过度,患上了严重的心脏神经衰弱症,不得不回上海家中疗病。新中国成立后,荣容之曾在上海市委秘书处工作,后又任上海市图书馆党委书记兼副馆长。 2015年6月16日, 荣容之在上海病逝, 终年九十六岁。 荣容之老校长永远活在荣巷小学全体同学的心中! 为纪念这位可敬的老校长,特转载一篇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人民网上的署名长文, 题目是《解密: 中共在荣氏家族内的红色据点》作者 陈瑞良。文章资料翔实细密, 叙述的有声有色,很精彩。 阅后,可知当年的荣校长是做了多么艰巨繁重的工作,工作又是如何地出色和卓有成效,真是一位了不起的杰出人物,我们这些27子弟当然轮不到参与其中,但同样可为我们当年的母校和老校长而骄傲自豪; 同时对荣巷故里的了解也可进一步加深,如荣家人士支持革命的进步倾向,又如驻扎过解放军27军军部的荣巷, 还曾驻扎过国民党军的29军军部, 等等, 小镇出大事啊!捎带说一句, 四九年解放无锡和荣巷的是解放军的29军。 从近些年发掘出的资料来看,荣巷在无锡的革命斗争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彰显。且不说荣氏企业和企业中的杰出人物所起过的进歩和积极作用;就以无锡解放而论, 无锡解放的进程, 离不开中共无锡工委的内部接应,而无锡工委当时的活动乃至立足, 也缺不了荣巷公益小学这个红色据点,隐蔽的红色根据地。荣巷,这座百年古镇,既是无锡近代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是经济近代化的实业发展“老区”,有力于无锡产业;又是无锡革命斗争阵地配置的支撑点之一,是政治革命化的隐蔽战线斗争的“ 老区”,有功于无锡解放!理当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而善加保护。荣巷及荣巷小学,这一荣氏家族内的红色据点,当年由于革命前辈的勇气和智慧,也由于古镇贤达的理解和支持,在反动派的眼皮子底下,多次成功脫险,保护了下来。今天或者将来,如果由于今人或后人的疏失无心,保护不当,致使文化遗存受损乃至消失于无形,又如何告慰先贤,如何面对后世。
或许谁也想不到,革命战争年代,中共无锡地下党曾在全国有名的荣氏家族中建立了一个重要的红色据点,那就是公益小学。
公益小学原名群益小学,是由荣氏家族创办的。1942年,我国著名工商业巨子荣德生及其子侄和其他荣氏工商界人士在上海组成的荣氏族益会,投资接管了无锡荣巷的溪北、养正小学,并将两所学校合并定名为群益小学。1948年秋季开学时,群益小学更名为公益小学,直至无锡解放。
公益小学坐落在无锡西郊荣巷210号,南临梁溪河,可直通太湖;北靠公路,可直抵梅园,水陆交通极为便利。由于这良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所以,荣巷地区历来是驻兵重地。解放战争时期,这里同时驻扎着国民党几支部队,政治状况复杂多变。
“荣小姐”走马上任
1947年5月,南京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五二0”惨案。为抗议国民党反动派的暴行,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上海和全国各地一样,掀起了“反饥饿、反迫害”的大规模群众革命斗争。
荣绛蓉也参加了这场伟大的群众斗争。当时,她在上海晏摩氏女中任教。为了声援南京学生的正义斗争,她组织女中学生进行罢课,并带领大家上街示威游行,因而引起了国民党特务的注意。不久,她被校方解聘。
这位“荣家小姐”,1940年在上海大同大学读书时就已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即去解放区江淮大学任教,以后学校解散,她通过关系进入晏摩氏女中。眼下,女中又将她拒之门外,今后可怎么办?她思前想后,决定去找组织指点迷津。
就在这时,一个意外的消息使她喜出望外。1947年6月的一天,主管荣氏族益会的荣翰泉老先生来到荣绛蓉家里,与她父亲荣方舟先生商量在家乡办学的事宜,荣方舟也曾是荣氏族益会的负责人。最后两人达成共识:由绛蓉回无锡荣巷办学。
荣绛蓉得到这个消息以后,迅即向地下党区委书记毕玲作了汇报。党组织研究后认为,荣家是教育世家,荣绛蓉去无锡办学正合时机和需要,既可利用办学的合法身份把自己隐蔽下来,又可利用荣氏的社会地位搞统战工作,还可以办学作为掩护,建立党的活动据点。几天后,毕玲向荣绛蓉转达了上海地下党学委负责人吴学谦的意见,同意由荣绛蓉去无锡开辟和建设地下党工作据点,并将其组织关系从上海转到钱瑛领导的青年小组,由派驻无锡的赖映棠直接领导。党组织为荣绛蓉确定的工作任务主要是:(一)政治上掩护党的领导,安排从各地转移来的党员干部;(二)经济上要多筹集经费,为党的活动和党员的生活提供保障;(三)多做统战联系工作,不搞公开活动。
1947年7月下旬,荣绛蓉由赖映棠陪同从上海来到无锡,开始办学和建立据点的双重工作。她改名为荣容之,接任群益小学校务主任的职务,负责主持学校的全面工作。
“花钱养了一批小八路”
“五二O”运动以后,沪宁沿线的一些地下党骨干暴露,急需转移隐蔽。荣容之根据上级党组织指示,不露声色地接待安排从外地转移来锡的每一个同志。大同大学地下党总支委员、“抗暴会”主席陈家德和地下党员高菊芬从上海撤至无锡,分别改名陈毓英、高棻,一个任群益小学四年级的数学教师,一个担任一年级的班主任;金坛地下党员刘良、何方夫妇也转移至群益小学,分别担任学校的音乐教师和英语教师;已从上海撤至无锡在缫工三校代课的张丽容亦被“请进”群益小学,改名张容,任幼儿班老师;原苏锡吴工委委员范文贤从苏州调来无锡,任公益小学教导主任,直接领导据点的工作……
群益小学原来只有6个班级,200多名学生,10多个教职工。外来教师的不断增加,势必引起本校老师和外界的关注,同时也容易引起荣氏族益会的怀疑。为了避免发生意外,荣容之先后采取了三项措施。
第一,她首先狠抓教育质量,要求地下党教师转变作风,花更大的努力,全力搞好教育,取得其他老师和学生家长们的信任。不少同志根据荣容之这个要求,认真备课,探索教学方法,使自己的课程为学生喜欢。他们还利用业余时间为差生补习功课,进行家访,帮助家长采桑养蚕做家务,以联络感情。慢慢地,家长的称赞多起来了,同事之间的偏见和疑虑消除了,学校在地方上的声誉也不断提高。
第二,调整教师队伍,辞退部分不合格教师。1948年下半年,荣容之正式担任公益小学校长。经过一年时间的调查考察和接触了解,她对每一位老教师都有了深一层的了解,于是开始对教师队伍进行调整。她以不是师范毕业生和不适应教育为理由,下决心辞退了部分教学质量差和政治思想有反动倾向的教师,以便腾出位子,为接收安排更多的地下党员作准备,同时也减少了不利和危险因素,为巩固据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扩大学校规模。在前二项工作基础上,荣容之打出扩大办学规模,增设班级,学生从200多名骤增到400名,班级从6个增加到9个,其中三、四年级各设两个班,外加一个幼儿班。这样,不仅可以证明公益小学的教育质量是高的,学校越办越火红,而且还可以名正言顺地增加教师,合情合理地在帐上支付“薪金”。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公益小学共接待安置了20多名地下党员,建立了一个党支部,由荣容之任支部书记。此后,中共无锡工委经常在这里召开重要会议,部署研究工作,工委书记高山更是这里的常客。他头戴礼帽,身穿长袍,一副“商人”模样,大大方方地出入校门,校工徐妈端茶送饭,待之如上宾,从未怀疑过这位“上海亲戚”的身份。这些同志的吃住行及活动费用,大部分由荣容之以各种名义去上海通过荣氏族益会筹措。解放以后,当人们听说荣家的这所小学中隐蔽了这么多地下党员,不少人感到惊奇,荣氏家族人士更是惊叹:“花钱养了一批小八路。”话语中既体现出一种受到巧妙蒙蔽的无奈,同时也流露出一种不由自主的自豪。
三次历险
在近两年的时间内,公益小学经历了三次较大的风险,但每次都化险为夷。 1948年底,国民党第一军从内战前线败退后进驻荣巷,部分伤兵想占据公益小学校本部。为了保证据点的绝对安全,学校党组织开展了反抢占校舍的斗争。荣容之等会同当时荣巷镇镇长和荣氏“老长辈”多次去第一军军部,要求维护地方教育事业,不同意军队进驻学校。在与该军军长派出的副官几经交涉后,校本部才未被占领。
不久,南京下来的国民党教导团官兵,因荣巷镇上的大院好房已被先到的第一军占领,又想进驻公益小学校本部,并已把行李杂物卸到学校礼堂。学校领导根据党组织的意见,一方面动员女教师晚上临时到外面借宿,以防不测;另一方面又派人同地方人士一起出面调解,同时写信到上海请荣德生先生等出来说话。经过多方努力,又一次制止了国民党抢占校舍的企图。
1949年3月,地下党员周沙尘由上海转来无锡。他是在完成策反爆炸上海江湾军火库的任务后,转移到无锡的,此时的任务是策反国民党无锡县政府社会科科长张一飞。周沙尘到无锡以后,公益小学党组织为他在荣巷镇借到了一间洋房,又安排了刘良、何方夫妇以“甥舅关系”与周沙尘同住,以便掩护他完成策反任务。一切都进行得非常顺利,周沙尘很快与张一飞接上了关系。一天,周沙尘去溧阳,与负责组织“孙文主义革命同盟”的许闻天接触,他准备回锡后再次去张一飞家做联络工作。正在这时,党组织突然得悉,张一飞已被国民党特务机关以“通匪”罪逮捕。为防止牵连发生意外,党组织立即通知公益小学,要何方速去无锡长途汽车站通知周沙尘不要去张一飞家。何方接到任务以后,立即赶到汽车站,一直等 到天黑末班车还未接到。次日清晨又赶去车站守候,直至下午三点,周沙尘才来到出口处。“小舅舅,小舅妈叫你不要进城了。要买的东西已经买好,让我来接你回家。”周沙尘回到荣巷后,一直隐蔽在家,几天后,报纸上就登出了“社会科科长张一飞通匪有据被逮捕”的消息。原来,张一飞见我大军渡江在即,有弃暗投明的意向。周沙尘与他接触后,他行动不慎暴露被逮捕。张被捕后,便衣特务在县政府社会科和张的住所守候我方联络人员,幸周沙尘未去,才免遭毒手。
秘密接收站
当时在荣巷常驻的是国民党第二十九军军部和国民党宪兵教导团,加上一些临时驻防的部队,荣巷镇上到处可以看到游荡的国民党官兵。但越是危险的地方越安全,就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公益小学的地下党员建立了一个秘密接收站。
为及时了解全国战场的形势和党中央的方针政策,1948年初夏,高山指示荣容之,要在学校建立一个秘密接收站,收听延安电台的广播,并尽快通过各种渠道将消息传给党内同志和锡城各界人士,以迎接无锡的解放。荣容之接受任务以后,专程去上海,向父亲荣方舟借了十两黄金,再通过二哥荣本仁设法购到一台带有耳机的军用收音机。这台收音机原来可以收发报,但经过处理以后,只保留了收听的功能。回到无锡,荣容之首先进行了试听,效果非常满意。五六月间,接收站正式开始工作。接收室就在公益小学荷花池北面过道的第一间宿舍内。每晚7时半,负责收听的高棻定时打开收音机,戴上耳机,收听记录延安电台播发的《新华社电讯稿》,然后由张容负责刻写油印,陈毓英则负责室外警戒,三人相互协作配合,保证了接收工作的正常进行。接收站的隔壁就是一支国民党的测量队,二三十个国民党官兵长年在收听室的北窗口活动。因此,接收室的北窗只好长年紧闭,窗帘严掩。后来,为了确保安全,接收站搬到了附近地下党员张其栋家,由张其栋和孔士荣继续进行收听记录,直到无锡解放。
收听记录广播和刻印蜡纸是非常艰苦的,特别是盛夏酷暑,室内密不通风,半小时收听记录下来,总是汗流浃背,还要忍受蚊虫叮咬。刻写蜡纸无铁笔,就用大头针代替,右食指常常磨出水泡。刻印的小册子为32开本,每期10多页,起初10天左右出一期,以后出版时间不断缩短,印数和发行范围不断扩大。小册子整理装订后,按预定暗号送城中地下党领导同志分发,成为广大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珍贵的学习材料。有些党的重要文件,如《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关于工商业政策》、《关于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问题》等等,还散发给荣德生、薛明剑等无锡工商界的一些头面人物和其他上层统战对象,这对于消除他们的疑虑,争取他们与地下党合作起了积极的作用。钱孙卿是无锡有名的工商界人士,地下党也曾通过其五儿子钱钟鲁送去几期小册子。定期回收以后,发现好些地方被圈圈划划做上了醒目的标记,这说明党的政策已深入工商界人心。(1949年初, 荣德生同钱孙卿商定, 指派钱钟汉等三人为代表, 去苏北与中共华中工委负责人联系, 商谈有关迎接无锡解放事宜。引者注, 资料来自《荣巷街道志》) 无锡解放前夕,荣德生公开在申新三厂大宴宾客,邀请各界人士参加,以向社会各界证实“不论局势如何变化,决不离锡”的决心,在他的影响下,无锡工商界人心比较稳定,绝大多数留下来迎接解放。党的政策产生了巨大的威力,地下党的工作结出了丰硕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