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476|回复: 1

争论与转折:从苏中到鲁南(3)苏中战役(下)【原创】

[复制链接]

191

主题

261

帖子

1万

积分

陆军上校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积分
10799

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独立功勋荣誉章胜利功勋荣誉章二级解放勋章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灌水之王

发表于 2015-6-18 08: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苏中战役(下)

8月11日5旅抵达苏中东台地区(成钧回忆录,参见《苏中7战7捷》344页),5旅的参战,意见的统一,使粟裕得以减轻心理压力,指挥更加大胆灵活,使后来的几仗越打越好,取得如(皋)黄(桥)路最大一次歼敌1.7万余人的战果。
    毛泽东在13日的电文中还指示:“苏中各分散之敌利于我各个击破,望再布置几次作战。即如交通总队,凡能歼灭者一概歼灭之。你们如能彻底粉碎苏中蒋军之进攻,对全局将有极大影响。”(《毛泽东军事文选》第三卷(电子版)197页)充分肯定了苏中战役对于全局的影响。
       8月21日至22日,我军发起丁堰、林梓战斗,全歼敌交警7、11总队共5的大队和整49师26旅一个营,共3.5千余人,取得了苏中战役的第5仗的胜利。
       丁堰、林梓激战之后,8月23日敌整编25师从扬州向邵伯、乔墅、丁沟进犯,我10纵和地方部队展开邵伯保卫战,至26日,我军以伤亡1千余人的代价歼敌2千余人,因我在如(皋)黄(桥)路战斗的胜利,敌军全线撤退,苏中战役取得第6仗的胜利。
       丁、林之战打开了我军西进门户,为解邵伯之围,8月23日,我1、6师、5旅大踏步插入敌人封锁区,挺进黄桥,意图是“攻黄(桥)救邵(伯)。”而敌人得不到情报,反映迟钝,以丁、林态势误以为我要攻击如皋,令黄桥敌99旅增援如皋。24日,我截获敌军动态,发起如(皋)黄(桥)路战斗,至27日,歼敌两个半旅,共1.7万余人,取得苏中战役的第7个胜仗,也是最大的一个胜仗。31日我军乘胜收复黄桥。
       至此,我军在1946年7月13日至8月27日一个半月的时间内,以3.5万余人的兵力与敌12万余人的兵力较量,以1.6万余人的代价,取得歼敌5.4万余人的胜利。我军也大有发展,陶勇将军说:“我们第1师原来近万人,武器杂得很,现在(指苏中战役之后)变成1.5万人的美械化师了。”(参见《苏中7战7捷》45页、286页)。
       大战刚一结束,毛泽东就按耐不住兴奋和喜悦,向各解放区首长发电,报告战况并推广苏中作战的经验,在这份8月28日著名的“华中野战军的作战经验”电文中,毛泽东说:“我军主力只有十五个团(应为19个团,后来5旅加入,共23个团——笔者注),但这十五个团是很充实与很有战斗力的,没有采取平均主义的补充方法。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敌一部(例如未宥集中十个团打敌两个团,未感集中十五个团打敌三个团),故战无不胜,士气甚高;缴获甚多,故装备优良;凭借解放区作战,故补充便利;加上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故能取得伟大胜利。这一经验是很好的经验,希望各区仿照办理,并望转知所属一体注意。”(参见《毛泽东军事文选》电子版第三卷215页)
    8月29日,粟裕致电中央、陈宋并张邓,报告了苏中战役后两仗的战果,指出:“至此,顽在苏中现有兵力已完全失掉进攻能力和主动权,完全陷于防御和被动”,并提出休整后攻克海安的建议(《粟裕文选》第二卷104页)
同日,延安总部发言人对新华社记者的谈话中,将苏中战役称为“7战7捷”(参见《苏中7战7捷》214页)。
       而同日中央军委致电陈毅,要求“仿粟裕办法,集中主力歼敌一部”,“此时不打,敌占地愈多,威风愈大,我士气民气均将受损,故必须寻机作战”(《粟裕年谱》174页),对山野泗县失利之后,一直未寻战机作战,表示了委婉的批评之意。
       8月31日,粟裕在华中野战军排以上干部会议上作《45天自卫战简述》的总结报告,他说,在军事上“我们没有机械的教条主义地运用战略指导原则”,强调“大家要记住:谁保存了有生力量,谁就会胜利;谁消耗或丧失了有生力量,谁就会失败”。     
       多年后粟裕评价苏中战役时说:“苏中战役是中央军委在南下作战、外线出击转变为‘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的战略决策指导下进行的。苏中战役同后来华东战场的一些战役比较,其规模是比较小的,但它是解放战争初期在中原突围后的第一个战役,带有战略侦察任务。”
对关于苏中战役中的争论,粟裕认为:“为了迅速准确的探明并掌握新的战争的特殊规律,以指导战争并赢得胜利,运筹帷幄的最高统帅部密切注视着战争初期的作战,并且用心组织和诱导战区指挥员对初期作战中若干问题进行反复深入的讨论。在苏中战役过程中对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探讨和争议,正是积极探索新的战争特殊规律的求实精神的表现,也是高度的战争责任感的体现;然而,只有作战的实践才能把不同的意见统一起来,得到一个正确的答案”。这一评论是十分中肯的。
又说:“从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战争的特殊规律以指导战争的经验,对我们学习和领会毛泽东军事思想,以及研究未来战争是会长期有益的。这是苏中战役在歼敌数字以外的另一重要意义”(《粟裕战争回忆录》393、395页)。从粟裕将军的言谈中,我们不难再次领略秦叔瑾老人说的:“粟裕待人十分客气”。
说到粟裕的作战指挥,老人说粟裕打仗十分仔细用心,打仗之前对战场地图和地形了解很细,连一座房屋、一条小路都要求我们清楚地在地图上标出。有时行军路上还指出我们标图的失误,往往都是一些很不令人注意的很小的地形地物,如一棵树、一间房。要求我们能在夜晚不用向导带路,自己带部队到达目的地。粟裕打仗之前考虑问题很周密,走一步,要想到后面的好几步,把各种可能都要分析清楚,有所准备。打起仗来几乎不睡觉,坐在地图前、电话机前掌握战况的进程,及时指挥部队的行动。(2007年12月5日采访秦叔瑾记录)
粟裕将军说苏中战役对于战争全局应起战略侦察作用(《粟裕战争回忆录》364页),毛泽东说:“我苏中、苏北各部先在内线打起来,最好先打几个胜仗,看出敌人弱点,然后我鲁南、豫北主力加入战斗,最为有利。”(参见《毛泽东军事文选》电子版第三卷166页)都说明苏中战役起到了战略侦察作用,即此战役解决了我军在数量、装备处于劣势条件下,能否战胜美械装备的敌人的问题;解决了内战初期我军采用外线出击还是内线作战的战略方针的问题。
当年指挥国民党军的第一绥靖其司令官李默庵,在他的回忆录《世纪之履》“与粟裕部在苏中作战”中对苏中战役作如下描述,可以看出两军在战略方针上的差别:
“关于战果:在苏中的7次作战,粟裕称‘7战7捷’,消灭蒋军6个半旅。当时,我部上报损失,在5个旅左右,约有4万人,有不少官兵被俘后,加入了解放军的队伍,我们还损失了不少武器装备。但是,由于双方作战目的不一样,各自评价也不一样。我当时奉命作战目的主要在于收复地盘,以占领城市,驱走解放军,维护占领区的安全。所以,尽管损失了一些部队,但最终收复了盐城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保障了浦口至南京的铁路以及长江下游的交通,解除了解放军对南京政府的威胁。从这点上看,我部达到了作战目的。由于我指挥的部队较多,损失一些,也算正常,南京政府从来没有怪罪我什么。
从解放军方面看,他们作战的目的,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以歼灭我有生力量为主。经过几次战斗,粟裕部以较少的代价歼灭我较多的部队。从这一点上看,粟裕部也是胜利的。特别是他在指挥作战中的卓越的指挥艺术很值得总结。
我感到不安的是,这几次战斗,是发生在我们中华民族的骨肉同胞之间,不同于对日作战。双方的损失,实际上是中华民族的损失。蒋介石挑起了内战,导致抗日战争后,中华民族又陷于战火之中。这样的内战,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上不知有过多少次,每一次,都严重地摧残了民族的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
关于战术:苏中的几次作战,集中而典型地体现了国民党军队和人民解放军不同的战略战术。
国民党军方面来说,当时我采取的是正规战,即分进合击,稳扎稳打。照这样的打法,粟裕的部队3、4万人,只能防御我一路进攻。他的兵力是不禁打的,当然不是我们的对手。可是粟裕却集中兵力打我一点,而且,有时是集中5、6倍的优势,这样,我的部队就吃不消了。这样的打法确实是很厉害。实际上,粟裕部是按照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打的。我记得在江西作战,即当年‘围剿’红军时,红军也是这样一种打法,概括地说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对方,不打无准备之战,不打无把握之战,打则必胜,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毛泽东的战略战术很高明,我曾反复研究过。我认为,这样的打法,也只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才能做到:解放军作战有地方组织、地方群众的支持。这样,对国民党军队的情况很容易摸清楚。我同粟裕作战中就体会到,我们的每行动计划,粟裕都了如指掌,这是他把握战争主动权的前提。再者,我们很难了解解放军,因为有群众为他们做掩护,为他们站岗放哨。所以,他们的行动能神出鬼没。再者,有了群众的支持,可以及时进行兵员补充、物资补给,能保证部队的战斗力。而国民党部队就不容易做到了。苏中作战时,我们的后方补给全靠自己,没有群众支持,加上路不好走,水田又多,运输困难,补给是个大问题,也是削弱部队战斗力的一个因素。
回想起来,当年我参加东征、北伐、抗日,也曾经历过人民群众积极踊跃支持作战的感人场面。当然,这与军队的纪律有关,但根本的还是战争的性质,是不是符合群众的愿望。蒋介石发动的内战,遭到人民群众的反对,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当然就很难取胜了。
关于战斗力,苏中作战,国民党军队投入12万人之众,而粟裕部不过3、4万人。国民党军队方面,有飞机配合作战,有大炮,汽车等装备,不少轻武器是美国援助的,如汤姆式冲锋枪等,是比较先进的。从表面上看,战斗力是远远超过了解放军。但是,国民党部队有许多明显的缺陷:一是各部队战斗力不整齐,有的好些,如整编第83师、整编第65师、整编第25师等,有的是拼凑的队伍,如被粟裕吃掉的新7旅,是四川的队伍,很不禁打,被吃掉,在预料之中。而粟裕的队伍是比较整齐的。二是战斗作风不一样,国民党军队打正规战,没有解放军那种勇敢顽强、连续作战、吃大苦、耐大劳的作风,有不少指挥人员麻痹大意,骄傲自信,结果吃了大亏。就指挥人员来说,由于军队体制不一样,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很难亲临一线指挥。比如我,当时一直在常州,基本上是隔江遥控指挥,有什么情况,待下边往上报。而粟裕却和部队在一起,有什么情况,及时发现,及时处置。后来我从材料中看到,粟裕为处置战斗情况,连夜乘车,骑自行车,又称船赶路达300余里。这种精神在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中是不可能具备的。这样,国民党军队的优势就变成了劣势,而解放军本来是劣势,却可能变化为优势,战斗结果也就不一样了。(《世纪之履——李默庵回忆录》275-277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主题

618

帖子

276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767

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独立功勋荣誉章胜利功勋荣誉章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灌水之王

发表于 2015-6-19 09: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发贴辛苦了,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华野九纵史研究

GMT+8, 2025-1-11 22:39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