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福雄风,一代将星 (五)
三、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 华野九纵 二十七军
抗战胜利,为适应未来形势, 八路军山东军区组建野战兵团, 胶东部队组建为山东军区五师、六师, 随之进军东北, 接着, 再次组建五师六师,三建、 四建, 随着五师六师的这四次组建,胶东子弟兵最终从天福山起义的一脉相传, 而至解放战争的花开四度, 走出了东野四纵、华野九纵、 华野十三纵、 三十二军这四个野战军。 1947年2月,华野九纵在平度成立, 抗战时任团旅职务的老八路, 这时都陆续走上了师和纵队的领导岗位。此前, 新四军北上山东,1945年12月3日,中央军委命令新四军军部兼山东军区, 胶东部队编入新四军兼山东军区序列, 胶东部队与原新四军部队也从此展开了干部交流过程。九纵成立,张铚秀来纵队任师职, 以此为始, 至建国后六十年代,来九纵和二十七军任师军职的原新四军的开国将军和高级领导共达十二位, 邬兰亭抗战八年都在新四军,得算半个新四军还得多点, 团营职的就更多了。 这样, 九纵和二十七军的领导层构成就从早先的胶东本土籍干部和主力红军改编的八路军干部这两种,加上了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的新四军干部这第三种, 胶东籍干部、 主力红军干部、 新四军干部,这三位一体的强强整合, 使九纵和二十七军这支从天福山走出来的胶东部队呈现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和性格,其表现是东西南北五湖四海的融合, 其结果是铁军雄师的强悍战力。 张铚秀(1915-2009) 江西永新人,永新红军游击大队副班长, 永安独立营班长, 红六军团红17师49团排长、副连长,18师53团连长,16师47团营长, 红军中央步兵学校上级干部大队中队长,红军大学、 抗大二期学员, 湘赣游击大队二中队队长,新四军一支队2团参谋、 营长、参谋长, 新四军一支队新一团团长, 新四军七师19旅56团团长,19旅参谋长, 山东野战军七师19旅副旅长兼参谋长, 华野七纵十九师副师长兼参谋长,华野九纵二十六师副师长兼参谋长、 师长, 二十七军八十师师长,二十六副军长、 军长, 六十八军长, 济南军区副司令员,昆明军区副司令员, 昆明军区司令员。1955年少将 张铚秀是一位从13岁儿童团小号手当起, 一步一战打出来的骁勇战将。“皖南事变” 中, 任一支队新一团团长的张铚秀,果断勇毅, 率部血战, 虽遭重大伤亡, 但部队未散,终杀出重围, 是皖南新四军唯一一支成建制冲杀出来的团队。 张铚秀后来常对人说:“江南抗日, 新四军铁血大江南北, 这是段很悲壮很精彩的历史。”张将军将这种悲壮的铁血精神、 铁军作风带到他所任职的部队, 带出了一支支雄师劲旅。张铚秀是80师首任师长, 从胶东到徐淮到渡江至上海,带领80师打了一个又一个出色的仗,立下卓绝战功,80师老人都忘不了这位老首长。张铚秀在和平年代潜心钻研军事学术, 有很高的学术造诣和军事指挥水平, 是又一位和聂司令相似的军事家型的战将。从1979年始到整个八十年代, 对越作战的西线昆明战区,张铚秀开始以副司令员协助杨得志司令员指挥作战, 后来是战区的最高指挥。 他将自己的四个儿子一个女婿五个孩子全部送上战场,血染的风采, 国威军威看南疆, 昆明战区战功显赫, 张司令员威望素著,全战区将士对老司令员至今怀有深深的敬意和思念。 张铚秀是共和国指挥作战年头最长的开国将军之一, 卫国戍边,不教胡马度阴山, 功勋永载史册! 罗维道 (1914-2011) 江西泰和人, 红军江西红5团1营1连班长, 红军万泰独立营1连排长、 连长, 湘赣红5团1营政委,湘东南大队大队长, 新四军一支队2团2 营教导员, 苏南江抗9团政委,苏北指挥部6团政委、团长, 新四军一师1旅1团政委, 苏南四分区政委兼郎广地委书记,新四军六师16旅48团政委, 苏浙军区一纵队1支队政委, 华中野战军六师16旅政委、 旅长,华野六纵十六师师长,三野渡江先遣纵队9支队司令员, 二十七军八十一师政委,空军上海基地政委,空军华东预科总队总队长兼政委, 防空军第一军政委, 福州军区空军副政委,福建省军区副政委。1955年少将 罗维道是81师的首任师政委。 渡江战役前, 照罗政委的话:“由于我抗战期间一直在苏皖的长江两岸战斗, 经常来往两岸, 且与当地的地下党熟悉,所以上级把我调去27军81师任政委, 而我也担心听不懂胶东话”。实际上, 胶东话比吴语容易懂得多, 懂江南吴语熟悉江南民俗风情的罗政委,在渡江战役和解放上海中确实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解放上海时, 罗政委通过和淞沪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刘昌义的谈判,促使其起义, 这对减少我军伤亡, 保全大上海起了重要作用。抗战时, 罗政委曾和钟军长一起, 在茅山为中心的苏皖区根据地坚持斗争。 叶超(1913-1988) 湖北武汉黄陂人,抗大学员, 新四军司令部作战科参谋、 副科长, 山东军区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华野九纵副参谋长, 三野特纵参谋长, 华东军区炮兵司令部参谋长,炮兵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解放军炮兵科研部部长, 炮兵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沈阳军区炮兵司令员, 国防科委陆军兵器研究院院长, 沈阳军区副参谋长。1961年少将 叶超是九纵第一任副参谋长,中央军委有位叶“参座”, 华野九纵也有位叶“参座”, 职位不一样,职能则一也。 抗战初,叶超参加新四军, 一直在皖南军部工作,“皖南事变”, 他是少数冲杀出来的新四军将士之一。 叶参谋长是位参谋工作能力水平很高的司令部首长,聂司令的首任参谋长职只是兼职, 很快他就任司令员领导全纵队的工作, 叶超就成为了纵队司令部的实际首长。至1949年2月调离前, 在历次战役战斗中, 纵队司令部大量繁复的工作,就是由叶副参谋长组织实施的, 有力辅助了纵队首长的指挥, 为全纵作战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九纵历史上,还有一位司后首长必须提到, 他就是纵队后勤部的首任部长和军副参谋长李厚坤。 李厚坤(1911-1949) 湖北石首人,红三军八师24团班长、 参谋,红二军九师军医处供给主任, 红军大学粮秣科科长, 抗大山东一分校供给科科长,胶东军区后勤部部长兼供给部长, 华野九纵后勤部部长, 九纵第二副参谋长兼后勤部长,山东兵团后勤部副部长、 部长, 华野后勤部第二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三野后勤部参谋长。1949年8月2日,在去福建任十兵团后勤部部长的途中, 遭敌匪特伏击牺牲, 时距共和国成立不到两月。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后勤保障对部队和作战的极端重要性不言而喻。 就是这位在红军中就一直做后勤的老后勤保障了九纵在解放战争中的粮草弹药供应,淮海战役中, 任山东兵团后勤部部长的李厚坤集前线部队的给养、 弹药、收容工作于一身, 领导着大量的后勤保障工作, 九纵和华野部队所需的粮饭衣物弹药都有这位老部长的辛劳在其中,不料他却倒在了新中国建立的前夕, 太令人痛惜了!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老红军老后勤部长的名字,他叫李厚坤! 李元(1917-2011) 湖南平江人,红军湘鄂赣游击支队一大队军事教员、 排长, 新四军一支队1团连长、 营长, 新四军七师政治部教育科科长,巢北支队参谋长, 独立团代参谋长, 新四军二师6旅参谋处处长, 苏北军区第五军分区副参谋长,华中野战军十二纵副参谋长, 二十七军副参谋长、 参谋长,二十军副军长兼参谋长,南京军区后勤部副部长, 南京军区副参谋长, 总后勤部参谋长,总后勤部副部长。1964年少将 抗美援朝中,李元是二十七军的参谋长。随着战争中部队合成程度的提高, 及出国作战的特殊复杂形势, 作战对手战斗力远超国内敌人,司令部在指挥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和难度都大为提高,作为长年从事司令部工作的李参谋长, 以其丰富的实战经验,辅助彭军长和刘政委曾政委,为全军的作战指挥系统的流畅运作和部队的作战做出重要贡献。 开国将军中还有一位李元,是江西吉安人, 红一军团和115师出来的,后任山东军区后勤部第一副部长,1955年少将。 在解放战争调入二十七军的新四军领导中,特别要提到的是, 二十七军的第一任副军长兼参谋长贺敏学。 贺敏学(1904-1988) 江西永新人。贺敏学不仅在二十七军军史上, 也不仅在新四军军史上, 在整个党史和人民军队的历史,中国革命的历史上都是一位非常独特、 非常了不起的传奇人物英雄人物。 先让我们来看看贺老的革命一生吧:大革命时期, 北伐军攻占永新后成立国民党县党部, 任永新县县党部常委、商民部部长, 中共领导的永新农民自卫军副总指挥; 土地革命时期, 永新县革命委员会主席,赣西农民自卫军党代表兼副总指挥, 莲花宁冈永新三县暴动委员会委员, 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2团党委书记, 工农红军第四军32团党委书记, 永新暴动队总指挥, 红六军三纵队司令员,永新赤卫队总指挥, 红六军三纵队九支队参谋长, 红二十军174团参谋长, 江西省苏维埃政府警卫团团长兼政委,红十二军35师105团团长, 红三军9师参谋长, 江西军区特务团政委, 江西军区五分区参谋长,红二十三军参谋长, 红军大学军事教员, 中央军区一、 四、二科科长, 红二十四师71团参谋长,湘赣边游击二支队支队长, 游击大队大队长兼政委, 南雄县委副书记,粤赣边特委委员; 抗日战争时期, 江西抗日义勇军一支队支队长,新四军赣南办事处主任、 上饶办事处中校参谋, 粤军160师中校参谋, 新四军军教导总队军事教员,新四军挺进纵队参谋长, 江南指挥部侦察科科长、 军事教育科科长、参谋处处长, 苏北指挥部参谋处处长, 苏北军政干校教育长,抗大五分校(华中抗大总分校) 副教育长兼训练部部长, 苏北联抗参谋长,新四军一师特务团团长, 一师7团团长,苏浙军区三纵队七支队支队长, 苏浙军区参谋处处长、 浙西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 山东野战军一纵参谋长, 华东军区新兵训练处处长,华野四纵十二师师长, 二十七军副军长兼参谋长; 建国后,华东军区防空司令部司令员兼政委, 上海防空司令部司令员, 华东军政委员会建筑工程部部长,建工部华东总局局长, 建工部西安总局局长, 建工部第一副部长,福建省副省长, 福建省建委主任, 福建省政协副主席。 从上述一长串履历很可以看出些不寻常处,在中国革命史上, 如果要以“一个人与一个时代” 为题作人物评传,贺敏学是够格列入其中的, 尤其在井冈山时期, 尤其在讲到人物经历的曲折起伏,及在起伏中表现出的党性人格。1955年6月, 毛主席和贺敏学在分别二十多年后在中南海重逢时,亲口称赞贺敏学有三个第一: 武装暴动第一, 上井冈第一, 渡长江第一。后来人们称为贺老的“ 三个第一”。 前两个第一讲的就是贺敏学对创建井冈山根据地的贡献。1927年7月26日, 在“八一” 南昌起义前五天,江西永新就举行了党领导的武装暴动, 贺敏学作为农民自卫军的党代表副总指挥, 是暴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第一个武装暴动, 意义自然重大, 故毛主席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特别提到:“ 暴动队始于永新。” 永新暴动后半个月, 贺敏学即率暴动队伍上了井冈山,同行的还有从山上下来参加暴动的袁文才和王佐的队伍, 这就是主席说的:“上井冈第一”。这个第一非常重要, 它为毛委员秋收起义队伍上井冈作了铺垫打下了前站基础。 贺敏学上井冈的一个多月后,9月29日,毛委员即率秋收起义队伍到了永新三湾村, 进行了著名的“ 三湾改编”,10月27日,起义部队抵达井冈茨坪, 创建中国革命第一个红色根据地, 中国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在毛委员上井冈的前后和初中期, 贺敏学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在毛委员和袁文才王佐的结识交往中,起着穿针引线、 拉近关系的作用, 尤其是消除袁王的犹疑,这一点很重要, 贺敏学依靠的是此前与袁王的人脉熟识关系; 二是在改造袁王的部队,贺敏学这时任党委书记的一师2团和32团是同一支队伍, 即袁王改编而来的部队,同样, 贺敏学与袁王的个人关系极为有利于他与党代表何长工共同开展的改造工作。 总之,无论是帮助毛委员结识袁王还是改造其部队, 这都对井冈山根据地的开辟创建是至关重要攸关生死的, 而贺敏学作为本乡本土老关系人头熟的优势也是极为重要无可取代的。万事开头难, 仅就在井冈山根据地的开辟之功而言, 贺老作为中国革命胜利的开国元勋的地位就是无可动摇足以勒石立碑的。此后, 贺敏学在“ 黄洋界上炮声隆” 的井冈山保卫战又发挥重要作用;在“ 富田事件”中, 他身处险境及时给毛主席报信,使主席免致被阴谋分子谋害, 并防止红军的分裂瓦解, 再次有大功于革命。至于后来在三年游击战争、 八年抗战和解放战争, 贺敏学贡献多多也就不详述了。 贺敏学为后人所特别铭记的,一是他的功, 这有三个第一为代表; 再就是他的德, 即他的人格力量,这尤其表现在他处理贺子珍与自己的革命历程的关联, 在这一过程中以中国革命大局全局为重的人格之难能可贵! 世人或知贺敏学与贺子珍为亲兄妹, 似觉得他与主席的这种姻亲关系戓有利于其发展;而多不知事情并不那么简单而竟至于相左, 以至于贺老虽大度有时仍不免私下里说道其妹, 要没那层关系少了几许多事。事过境迁, 现在一切都能理解, 在土地革命时期, 革命者大公无私,为避姻亲之嫌, 有功升位都要避让, 毛主席被“左” 倾所整时,倒难免其累, 想避都避不开; 延安时贺子珍的家庭变故后,在中国国情中, 为革命大局计, 影响自当尽量缩小, 贺敏学自然也应避为话题以免不便,职位流连不前也很自然。 这一切的自然,对闹革命打天下的宏伟历史来说忽略不计也罢, 对局外人来说,只能如此了; 然而对当事人来说, 能将方方面面处理好, 完全牺牲个人,不计得失,殊为不易而可佩可敬! 老戏文中常有贵人“微服私访”的戏而情节包袱感极强, 因贵人只是服微而身份实贵也; 贺敏学彼时所贵者惟在其人格风骨,而世俗之官位身份与其在井冈时的地位之重相比, 是不好说的了, 那时后来身名赫赫的将帅高级领导,和他都是平肩的战友。 说对此完全不在乎, 有逆人情, 但贺老深知小我一己与中国革命孰轻孰重,能牺牲自我; 至于后来历经沧桑, 境界升华已至无我, 也就绚烂复归平淡,以做一个革命老战士为荣为足了, 他常言道:“ 我只是一个老兵。”贺敏学已将个人完全溶入到革命事业中, 他在给周总理的一封信中这样说:“ 我自参加党以来,无论在任何情况下, 自认为党就是我的家, 革命就是我的归宿。没有党就没有我的一切, 没有革命工作, 我的生活就失去意义。”这样彻底的革命者, 这样堂堂正正的大写的人, 光风霁月,可为人师又何须说那些身外之物呢! 贺老放下个人小我,心底无私天地宽, 倒是发挥其多方面的才能, 专当革命的救火队长,不计位之轻重, 哪儿缺人需人去哪干, 一会儿红军军参谋长, 一会儿红大教员,一会儿当中校参谋, 一会成叶飞一纵的参谋长, 转眼又去当新兵处长,当了二十七军的副军长, 没多久又当防空司令, 随即又去盖房子搞土建,哪一行哪一地都干得精彩, 真是精彩人生! 要不二十七军也不会有幸与贺老结缘。在本军时, 贺副军长先是很有创意地提出搞渡江侦察, 得到聂军长支持,遂有《渡江侦察记》这部电影, 这是聂军长在回忆录中有原话提到的; 再是下到他的永新老乡张铚秀的80师238团指挥渡江第一船,这才有了主席说的“ 渡长江第一”。 三十八年后, 任昆明军区司令员的张铚秀,得知老首长病重, 当即派身边医生去福建帮助诊治;81师罗维道政委后任福建省军区副政委,在“ 文革” 贺老受迫害时, 也为老首长收藏了所需保护的东西,都是老战友间的感情啊! 贺副军长百忙之中,非常关心部下, 曾特地向军宣传部部长罗义淮下命令, 要他做通妻子工作,留在后方保胎(其时罗妻衣向濮任军后勤部协理员, 有孕在身), 这样才有了后来的“恨球不赢” 老兄, 否之这老兄怕是连恨的机会都没得了。陈老总闻知大赞:“ 贺副军长做得对头, 不要孩子, 不要后代,我们革命为了啥子嘛!” 1988年4月26日, 贺敏学因病逝世。 这位老井冈,这位二十七军全体将士的骄傲, 人民军队全体将士的骄傲, 这位全天下共产党人的骄傲,在经历了战斗不息的一生历程后, 回到了故地, 长眠安息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叶飞将军为老战友题送挽联:
上井冈赴疆场初显英雄本色 逢浩劫处逆境更见烈士高风 贺敏学老军长永垂不朽!
1950年10月,二十七军在中国人民志愿军九兵团的序列中赴朝作战, 开始了两年时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征战, 率全军入朝作战的是军长彭德清、 政委刘浩天,几个月后, 刘政委因伤回国, 军副政委曾如清接任军政委。 彭德清(1910-1999) 福建同安人,1926年农民赤卫队队员, 中共同安县委书记, 厦门临时特支书记,闽南红军游击支队政委, 闽南抗日义勇军二大队大队长, 新四军二支队4团连指导员, 新四军军部教导总队二大队教导员,挺进纵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 二支队4团政治处主任,苏北指挥部5团政委, 新四军一师3旅7团团长兼政委,苏浙军区三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华中野战军一师3旅旅长,华野四纵十师师长, 三野渡江先遣纵队三支队支队长, 二十二军副军长。二十三军副军长, 二十七军军长, 华东海军副司令员,东海舰队副司令员兼福建基地司令员政委, 交通部副部长、 部长。1955年少将 彭德清作为大革命时期的老赤卫队员,多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涯, 见惯了大风大浪大惊大险, 养成了沉着坚毅临危不乱的坚刚定力,凭着这种定力, 他率部闯过了多少次危难。 解放战争华东战场“七月分兵”, 叶陶兵团曾被敌重兵所困, 彭德清率10师冒极大风险独自拖走敌军主力, 掩护兵团突了出去。当时, 陶勇是忍痛使用彭师的,而叶飞都担心彭师这一去, 还能不能回得来。彭德清和彭师非等闲之辈啊! 朝鲜战场第二次战役长津湖柳潭里新兴里之战, 彭军长运筹帷幄指挥全军,分割开了柳新之敌, 予柳潭里美陆战一师以重创; 尔后根据敌情变化,集中军的主力, 全力扑向美步七师31团,抓住31团前出孤立战机, 毫不松口。彭军长命令攻击部队不顾牺牲, 死死咬住敌人, 猛追猛打, 终于将敌悉数全歼,创造了朝鲜战场上全歼美军一个整团的空前绝后的辉煌纪录。 当时部队如若稍有迟缓犹豫,则战机将失去而不复再得。 此战后, 志愿军无论如何努力,再不能取得如此成建制全歼美军整团的战果, 可见二十七军当时指挥得当将士奋勇戮力之难能不易。 五次战役第二阶段,部队正在转移, 美军已返身平行追击而至, 面对李奇微“ 磁性战术”闪击战对我军造成的危境,彭军长大将风度, 镇静自若, 当机立断机断行事,立即指挥全军转入机动防御, 三个师交替掩护转移, 先后组织了六个防御地带,节节抗击敌人, 终使全军部队全身而退, 免致重大损失。 二十七年后,1978年, 作为交通部部长的彭军长率中国航运代表团访美,负责接待的一位美方人员也是参加过朝鲜战争的退伍军人, 当他得知中方团长就是当年在长津湖重创美军的中国将军最高指挥官时,惊呼:“ 哎呀, 你再多歼灭一点就把我也捎带着给消灭了。”在座的所有人都哈哈大笑。 当访问团参观美军工程兵运营的里比斯运河时, 美方陪同人员说,今天守备运河的美军要向当年在朝鲜打败过美军的中国将军鸣礼炮致敬。 果然, 美方鸣响17发礼炮向彭军长致敬。 能战方能言和, 战之能胜方能赢得对手尊重,彭军长感慨地说道:“ 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光荣, 也是中国人民的光荣!” 曾如清 (1914-1989) 江西吉安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教育部巡视员, 赣南省苏维埃政府教育部副部长, 中共于都县谭头区委书记兼游击大队政委,新四军苏南指挥部民运科科长, 苏北指挥部第1纵队1团政治处主任、 团政委, 新四军一师1旅1团政委,苏中军区教导1旅政治部主任, 苏浙军区四纵队政治部主任,华野一纵一师政委, 二十军五十八师政委、 师长兼政委,二十七军副政委、 军政委, 江苏省军区政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副政委。1955年少将 曾如清是一位以勇猛能打仗著称的政委。南方三年打游击时, 曾如清被捕和方志敏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被捕的乔信明关押在同一监狱, 他们遵照方志敏的指示,在狱中建立党的组织, 率领同志们和敌人坚决斗争, 这段历史后被编成电视连续剧《掩不住的阳光》。曾如清与乔信明后来同在新四军老六团中,一个任政治处主任, 一个任团长。 曾如清任职的1纵队1团、一师1旅1团, 其前身是叶飞任首任团长的三支队六团,大名鼎鼎的老六团, 出了众多的开国将军, 是粟裕的一师的一张王牌,杨根思就出自该团。 曾如清在1团当政委时和有名的“独臂将军” 廖政国搭挡, 在苏北打出了名头。 黄桥决战、车桥战役, 诸多战役战斗, 曾如清每每身先士卒, 亲自领兵上阵,与敌刺刀见红, 身形虽看似痩削操起枪来却威风凛凛, 真是骁将政委。 廖政国从五十八师师长升军参谋长,曾如清主动要求在五十八师当师长兼政委, 以遂其直接指挥作战之愿。 这样一位能文善武的政委来二十七军和彭军长搭档,这两位当年一师和苏浙军区的老战友联手并肩, 还不让美国佬好好地喝上一壶。 詹大南(1914年) 安徽金寨人,红十五军团保卫局科员, 红二十八军直属队特派员, 八路军120师358旅716团政治处组织干事, 独立纵队4营教导员, 冀热察挺进军教导大队大队长,挺进军8团团长, 晋察冀军区第12军分区参谋长、 司令员, 晋察冀军区冀察纵队9旅旅长、8旅旅长,冀热辽军区独立二师师长, 冀热察军区代司令员, 察哈尔军区司令员,华北军区209师师长, 二十七军副军长,二十八军军长, 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兼甘肃省军区司令员, 南京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少将。 志愿军总部看来对入朝作战的二十七军是很有期望的,在首任军长虎将聂风智升任志愿军空军司令后,为保证这支华野头等主力部队的战斗力, 一口气调配来彭曾两位新四军的骁将, 这还不夠,为增加指挥层阵容厚度,又调来当年晋察冀老八路中的一名勇将当副军长, 和当年坚持浙东的老红军张文碧当政治部主任。作为徐海东麾下的老兵, 詹大南在红十五军团徐海东军团长身边做保卫工作, 战斗中两次救过军团长的命,直罗镇战役, 奉军团长令, 率队追拿敌109师师长牛元峰, 一路猛打, 把牛师长给逼上了绝路。百团大战中, 詹大南多次率部主动出击, 一次伏击战中, 他率一个营经一天血战,毙杀日军137名, 一战成名。 抗战的一次战斗中,他身负重伤, 身上弹伤累累, 柯棣华大夫亲自动手术,救了他的命。 解放战争平津战役中, 詹大南率部经七昼夜艰苦的阻击战,硬是堵住了傅作义心腹嫡系35军从张家口逃回北平的退路,为打掉傅作义的护家老本促使北平和平解放作出了贡献。 毛主席在给东野和华北兵团的七封电报中,九次提到了詹大南部, 后来, 毛主席见到他时说:“你就是詹大南!” 解放后, 傅作义说:“ 詹大南很会打仗,我要见见他, 看看是何许人。” 就是这位很会打仗的解放军将领,在朝鲜又让美国人狠吃了苦头。 长津湖之战, 詹副军长兼80师师长, 指挥全师对正面之敌展开强攻,在81师的合攻与94师的支援下, 虽伤亡严重, 最后还是全歼了步七师31团。 五次战役, 又下到师里,随时灵活机动地指挥部队, 使部队在转移中减少损失。 邬兰亭(1917-2000) 安徽金寨人,红32师政治部宣传队队员, 少共书记,红二十五军手枪团班长, 红82师244团连长, 新四军怀宁游击大队一中队队长,四支队14团连长、 参谋,新四军二师6旅17团连长,16团营长、团参谋长, 华野七纵十九师55团团长,山东军区新編六师参谋长, 三十二军九十四师副师长、师长, 二十七军八十师师长,二十七军副军长, 安徽省军区副司令员, 二十军军长,武汉军区副司令员, 武汉军区顾问。1961年少将 邬兰亭和他的家人是个传奇的红色之家,他的父亲是参加黄麻起义的县苏维埃主席, 牺牲在大别山; 他和哥哥参加红军,哥哥长征牺牲在腊子口, 他身上负伤数不尽的伤口; 他的儿子两位是将军。邬兰亭是红25军走后留在鄂豫皖打游击的老红军,这支游击队改编成新四军四支队, 其中一部成了谭希林任旅长的二师六旅, 六旅16团后随谭希林去了新四军七师, 七师后为山东野战军七师和华野七纵,在许司令的东线兵团编成内参加了胶东保卫战, 胶东组建三十二军, 邬兰亭随着老旅长从七纵到三十二军当了94师副师长和师长, 老旅长谭希林当军长。 邬兰亭的经历是鄂豫皖红军、新四军和胶东部队集一身, 随94师归建二十七军是很自然的事,早四年他就与胶东人结缘了。 邬兰亭革命经历独特, 其军人性格更特出而光彩煥发。他当80师师长时, 长子降生的消息由国内电传至朝鲜军里,邬师长得知后大喜, 称闻此喜讯犹如派来一支援军, 遂给子取名为“援军”。 邬援军日后也成为一名将军, 一直称己为二十七军之子,以其二十七军的出身为自豪。 长津湖之战,94师的有力增援,最后粉碎美31团逃生的希望。 五次战役第二阶段,80师掩护兄弟部队转移后, 本师有的团面临陷敌包围的危险,邬师长不待上级指示, 临机决断立即命部队转移, 使这些团队得以脱险。“文革” 时, 他家的老四邬江兴在部队当兵自学数理化,受到极“ 左” 氛围的施压, 邬兰亭不拘时俗亲自写信给儿子鼓励支持。邬江兴坚持下来终至大成, 成为军中著名的科学家, 中国最年轻的工程院院士,担任过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校长, 是中国有名的院士将军, 给老红军家庭争了气,给军队的儿女争了气, 给解放军争了气,又是一种形式的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 张文碧(1910-2008) 江西吉水人,福建军区建黎泰军分区司令部特派员, 独立师连指导员, 红七军团营特派员、团特派员,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师特派员,挺进师三纵队副政委, 二纵队政委,新四军二支队4团组织股副股长, 东南指挥部苏皖支队政治部调查统计科科长,苏北指挥部三纵队政治部军法处主任, 新四军一师南通警卫团政委, 浙东游击纵队政治部主任,苏浙军区二纵队政治部主任, 山东野战军一纵队3旅副政委。华野一纵二师政委, 二十军五十九师政委, 二十七军政治部主任、军副政委, 南京军区装甲兵政委, 工程兵政委, 十二军政委,水电部部长, 浙江省军区司令员, 南京军区司令部顾问。1955年少将 张文碧曾和粟裕一起率闽浙边红军游击队走出大山北上抗日,是著名的闽浙边北上抗日五百壮士之一。 同时他也是曾政委在二十军的老战友, 和曾政委一起来到二十七军,领导军的政治工作。 政治工作历来是我军的优势, 抗美援朝时尤其如此。毛主席曾说, 美国人钢多, 我们气多。 二十七军在朝鲜战场所立战功,处处皆有政治优势即气多的显著作用。 政治工作部门是一定要记下大功的! 1952年10月,二十七军奉调回国。 在朝鲜战场上, 二十七军军师团各级领导班子,阵容实力鼎盛, 兵是能征敢战之兵, 将是善战惯胜之将, 将士一致上下同心,不惧强敌不怕牺牲, 勇往直前奋力征战, 为祖国为人民立下不朽战功,至今后人怀之而关山遥瞻不止!
(待续)
时间又进入了十月金秋,六十五年前, 二十七军全军将士正军号召唤、厉兵秣马, 将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投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新战场。 在此, 以此文向当年参战的全军老前辈致以崇高的敬意!志愿军的英勇将士永垂史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