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齐物 于 2015-10-25 00:48 编辑
天福雄风,一代将星 (六)
四、回到国内至一九六九年北上, 二十七军的江南年代 1952年底, 二十七军从朝鲜回到了江南,1954年2月,军部进驻无锡荣巷古镇, 从1952年底到1969年, 可称二十七军的江南年代。在这个年代, 日常训练学习和战备,代替了从前的连年征战, 军里的各项工作开始步入和平年代的轨道,自然, 各级领导干部的升迁调配也开始具有和平年代的特征。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包括流水的官,干部军官的流动是军营永远的律动, 在回国后的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 军里军一级和军司政主官一级首长的流动基本上都是在将官层级上展开,校官们唱主角那是要在更后来一些时候的事了。军里子弟中年龄较长者,作为军里变化的小观众, 开始悄无声息地在台下聚拢了,只是要想发声,暂时还轮不着没那个份。 1954年9月,军里迎来了回国后第一位从友邻单位调来的军首长, 钟发生钟副军长。 钟发生(1914-2009) 江西瑞金人,红一军团2师6团2营排长、连长, 八路军115师随营学校区队长,115师政治部警卫连连长,115师师部特务营2连连长, 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副营长、营长, 冀中军区16团参谋长、副团长兼参谋长,129师特务营营长, 太行军区七分区3团团长, 中原军区一纵1旅2团团长,华野一纵独立师2团团长, 华北军区十三纵39旅旅长, 六十一军一八三师师长,一八一师师长, 二十七军副军长, 江苏省军区副司令员, 南京军区副参谋长,南京军区司令部顾问。1961年少将。 钟副军长是中央红军出来的老红军和115师的老八路, 参加过著名的平型关大战、中原突围、 孟良崮战役、 临汾战役和攻克太原等大仗恶仗,战功卓著。 钟发生在任太行七分区3团团长时,3团编入皮定均任司令员的豫西独立支队, 从此他成为英雄皮旅的得力战将。中原突围时, 钟发生的2团是皮旅的前卫团,抢占清风岭一战,2团出奇兵夺下清风岭这一大别山的出口,救全旅于危难之中。 有点意思的是, 他当二十七军副军长时的军部和他曾当过师长的181师后来的师部, 都曾座落在荣巷, 只是时段不同,兵营也是两个。 钟副军长是来接邬副军长位的,1956年4月调离27军。 戴克林(1913-1990) 湖北黄安人,红四军12师34团战士、 班长, 红四方面军红九军27师80团宣传队长、师卫生队队长、 连指导员、 连长、81团副营长, 新四军三支队6团连长, 三支队司令部参谋, 江抗挺进纵队一支队支队长,新四军一师1旅四科科长,1旅2团团长,华野一纵2师6团团长,2师师参谋长,二十军五十九师副师长、 师长, 二十七军副军长,安徽省军区参谋长, 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1964年少将 戴克林曾参加过西路军西征,队伍打散后, 凭着坚强信念, 一路要饭回到延安。 他和曾政委一样,都是叶飞的老六团出来的; 后来在一师1旅时,他在2团, 曾政委在1团; 他来本军时, 曾政委刚走,赶了个前后脚。 抗美援朝, 戴克林作为二十军59师师长, 率全师入朝。 二次战役长津湖之战,戴克林率59师将美陆战一师截为三段,在鹰岭阵地血拼六天六夜, 死死咬住陆战一师, 最后战役预备队上不来,部队弹药快打光了, 冻伤情况尤其严重, 陆战一师得以幸免,逃出生天。 这一仗59师与二十七军部队一样,打得很苦, 部队冻坏的太多了。 但同时也把陆战一师给打惨了打怕了。戴副军长是接钟副军长位的, 干了一年就调走了。 1940年6月,戴克林作为支队长,率新江抗一支队在无锡港下打了不小一仗,歼敌二百余,扫清了新江抗东进澄锡虞的主要障碍。十六年后,戴支队长重回旧日战场,換了人间。 王六生(1917-1995) 江西萍乡人,红四师10团号手、 号目、司号长,红四师12团连长, 八路军115师343旅686团3营10连指导员,686团2营营长, 鲁南支队二大队政委, 峄县支队政委,边联支队政委,115师教导2旅5团参谋长,鲁南军区5团政委, 鲁南军区三分区政委,山东野战军八师23团政委, 华野三纵八师政委,二十二军六十五师政委, 二十二军政治部主任, 二十七军政委,上海警备区政委, 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 南京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武汉军区政委, 军委工程兵政委。1955年少将 王六生是1956年接曾政委位的。 王政委是二十七军的第三任政委,军里老人包括家属孩子, 凡认识见过王政委的, 都对他留有很好的印象,不仅是人好待人和气, 形象也好, 俊朗神气, 英姿勃勃,至于王政委历史上是员虎将很能打仗, 不是凭貌相能断定的, 就不一定都知道了。王政委13岁参加红军, 因人小,当小号手, 从号兵、 号目到号长干了三年。 其实号兵不简单,军号嘹亮造就的是战士昂扬奋发的气质, 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封面照就是位红军号手, 一位同样的13岁当红军的红军小号手, 后来的海军学院院长开国将军谢立全。王政委战争年代最为人称道的就是鲁南老5团政委和华野八师政委那段岁月。说起抗战中的鲁南,全国人民中知之最多的就是鲁南军区的铁道游击队了, 这要归功刘知侠的那本小说和同名电影。这还别说, 王政委也参与了小说中的故事情节, 就是铁道游击队护送首长胡服同志过津浦线,胡服(刘少奇)就是先由王政委率他的5团护送,然后交接给刘金山的铁道游击队, 他们各管了一段。 鲁南游击队厉害,主力部队也厉害, 鲁南根据地纵深浅, 主力要不能打, 根本就呆不住。1943年, 山东军区编了有名的十三个主力团,鲁南的3团、5团和胶东的13团、14团、16团得列其中。在鲁南,老3团和老5团说起来就和老13团在胶东是一样的,是鲁南根据地的顶梁柱,后编成山东军区八师。 解放战争初期, 陈老总率山东野战军在津浦线鏖战,八师非常被倚重, 人称是陈军长袖中一只虎, 放出去就要决胜见功的。八师的首任师长和再任师长王麓水、 王吉文都在战场上阵亡牺牲, 两任师长双双阵亡,这在解放战争中全军都是绝无仅有的。王麓水和王吉文, 八师这两任师长都是有名的战将,牺牲得非常英勇, 这对八师和三纵造成的损失是太大了。 王六生当八师政委时就是和王吉文师长搭档,在鲁南的七年抗战,王六生每战必身先士卒, 先后两次负伤, 他带的5团即后来的23团,以擅长攻坚而出名, 打了很多攻坚硬仗。 打洛阳开封时, 八师展示的战力令人震惊,打洛阳八师的23团打出了个“ 洛阳营”;攻济南时, 王吉文师长亲临距敌百米处的突击部队指挥部署, 中炮牺牲。八师上下打起仗就是这股不要命的劲头, 这就是王政委和他的战友所带出来的一支战力强悍的部队。 平时,王政委待人厚道, 爱护部属, 团结同志, 是位长者,这些好传统他都带到了二十七军来。 曾传芳(1915-1982) 江西永丰人,红三十一师93团干事、 连指导员,红三十一师政治部科长, 红军大学教员, 中共陇东特委青委会主任,渤海军区一分区津南支队政委, 华野渤海纵队十一师18团政委,三十三军九十八师政治部主任、 师副政委, 华东军区公安部队师政委,二十七军政治部主任, 上海警备区政治部副主任、 主任,上海警备区副政委。1964年少将 曾传芳是1956年来二十七军的, 在军里任职时间较短。 黄朝天(1915-1987) 江西兴国人,红十二军2纵队战士, 江西军区警卫连战士,瑞金红学学校工兵专业学员, 红一方面军干部团特科营工兵连排长、 副连长、连长, 八路军 陕甘宁边区留守处参谋、科长, 陕甘宁边区警备四团参谋长, 警备七团团长, 河南军区四分区参谋长,中原军区一纵队2旅参谋长, 鄂西北军分区参谋长,中野三纵八旅参谋长, 二十军五十八师副师长、 师长,二十军副军长, 二十七军副军长, 舟嵊要塞区司令员, 江苏省军区司令员兼江苏生产建设兵团顾问,南京军区顾问。1955年少将 黄朝天在江西军区给陈毅司令员当警卫员时,陈毅将这位警卫员的原名黄朝钿改为黄朝天, 朝向劳苦大众掌管天下建立共产主义这个天堂而努力。 这位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老红军最为人传颂的故事,就是在长征途中铺路架桥的功绩。 长征中, 担任干部团工兵连副连长的黄朝天,率部一路开辟, 其中所架于都桥、 湘江桥、 乌江桥这三座桥至为关键。长征伊始, 黄朝天和工兵连先急行军一百五十里, 架起一座桥, 再急行军一百三十里,赶到另一渡口架第二座桥, 两昼夜, 马不停蹄地在于都河架起两座桥,保证了中央红军的及时出发。 血战湘江, 他们在炮火中抢架起浮桥,使中央纵队得以突围。 突破乌江, 面对二百米宽江面和奔涌湍急的江水,架桥的各种努力都不成, 情急中黄朝天想出“石篓锚”的方法固定桥脚终获成功。 工兵战士们用自已不屈的脊梁架起长征红军的生命之桥,使民族的希望踏上胜利的彼岸。 共和国将永远记住这些人民的功臣! 朱启祥(1919-1977) 江苏无锡人,新四军挺进纵队政治部秘书、 教导队教导员, 苏北指挥部一纵队1团1营教导员,新四军一师1旅政治部组织科科长,1旅1团政治处主任,山东野战军一纵队1旅1 团 副政委, 华野一纵一师1团政委, 二十军五十八师政治部主任、师副政委、 师政委, 五十八师师长兼政委, 二十七军参谋长、副军长兼参谋长, 六十军政委、 军长, 一军军长,武汉军区炮兵政委。1964年少将 抗美援朝时,朱启祥和黄朝天作为政委师长, 同率五十八师作战。 二次战役, 朱启祥亲率两个团在下碣隅里同美陆战一师激战,取得重大战果,172团3连连长杨根思壮烈牺牲, 被授特级英雄。 五次战役第二阶段,五十八师在北汉江的华川与追敌碰头, 为掩护全军转移, 在未接上级指示的情况下,朱启祥和黄朝天敢于担责, 主动命令全师由行军转入防御作战, 予猖狂进犯的美军以迎头痛击,打了场著名的华川阻击战, 为大部队转移争取了时间, 受到志司的表扬。朱启祥1939年2月参加新四军, 参军后发展很快, 是新四军军中有名的一位文武双全、军政全优的青年才俊。 他政治文化素养高, 政治坚定, 会做政治工作,襟怀开阔能团结同志。 同时, 朱启祥下马从文,上马杀敌, 打仗也很勇猛, 上阵第一仗就负了伤。 廖政国和曾如清是他在1团时的团长政委, 朱启祥善于学习, 从这两位老首长那学到许多打仗做政治工作的本领。重要的是他自己肯动脑子善于钻研, 经过丰富的实战磨炼加上军事学院的深造, 朱启祥成为一名人民军队优秀的军政高级领导干部。1968夏, 任六十军军长的朱启祥突患急病住院,病势急重, 二十七军老军长钟国楚赶去探望, 病床前拉住他的手心疼得直掉泪,念道:“ 新四军的希望啊!” 朱启祥参加革命后。 老革命家时任挺纵参谋长的贺敏学是他的入党介绍人,后来这两位介绍人和被介绍人, 都在同一个部队二十七军中相隔十年先后任军副军长兼参谋长, 也是一段佳话。朱启祥在二十七军任职六年, 正值年富力强, 辅佐先后三位军长三位军政委,竭其才力心智为军的各项建设作贡献, 如军部那座办公大楼就是他领导施工的, 至今已成经典建筑。军的老人们都对他有很好的评价。 至朱副军长,二十军中已有曾如清、 张文碧、 戴克林、 黄朝天五位领导来到二十七军任职,而二十七军也有79师谭右铭政委去二十军从政治部主任到军政委、李元参谋长和邬兰亭副军长去二十军任副军长、军长, 六十年代的军里的孟昭玉副主任也去了二十军, 团以下干部的交流也不少,当年九兵团的两大主力渊源不浅。 朱启祥是无锡籍的唯一一位开国将军,家乡在无锡山北的黄巷乡龙塘岸村, 至今尚有旧迹。 无锡当年也有千百名热血青年、进步人士和地下党员参加新四军, 有名的也不少, 如包厚昌钱敏, 如孙冶方薛暮桥等,包书记钱部长都曾有军职, 老资格的还有大革命时参加革命, 长征时的中革军委卫生部主任,东野二纵政治部主任陈志方等, 无锡当年也是新四军江南东路、 虞锡澄的六师18旅活动区域所在, 那也是太湖水域马迹山区“抗日英雄真不少, 游击健儿称英豪”, 因种种缘故(如陈志方转业到外交部工作,没参加评衔), 登在开国将军名录上的唯朱启祥将军一人, 弥足珍贵!无锡家乡人民会永远缅怀安息在无锡市革命烈士陵园内的将军英灵! 钟国楚(1912-1996) 江西兴国人,红四军二纵队战士, 少共兴国区委书记, 少先队兴国县队部巡视员,兴国龙沙区赤卫军连党支部书记, 中共福建泰宁县溪口区区委书记, 泰宁县委组织部部长,泰宁县苏维埃代主席, 闽赣军区独立十八团大队政委, 闽西南军区独立八团副政委兼政治处主任,新四军二支队三团政治处主任, 四团政委, 新四军六师16旅46团政委,六师16旅代理旅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六师16旅旅长, 六师16旅副旅长兼旅参谋长, 苏浙军区一分区司令员,苏中军区二分区司令员, 华中野战军六师16旅旅长,华野特纵参谋长, 华野六纵十八师师长, 二十六军副军长,起义兵团四十七军军事代表, 二十三军军长, 志愿军十九兵团参谋长,二十七军军长, 上海警备区副司令员, 安徽省军区副司令员, 安徽省军区政委,江苏省军区政委兼生产建设兵团政委, 南京军区顾问。1955年少将 钟军长是位战功卓著,德高望重的老革命了, 在抗战时, 他是以茅山为中心的江南苏皖区抗日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坚持金陵城下抗战八年; 抗美援朝, 任兵团参谋长。 五五授勋,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 钟军长胸襟开阔,自已对地位名利并不在意, 作为后辈,倒是起好奇心, 作了番比较。 “勋以奖功,衔以配职”, 开国将军的勋章和军衔, 则是奖功配职两重功能兼备。先看勋章, 从整个山东人民武装算起, 胶东军区、 东野四纵、华野九纵, 连十三纵和三十二军的首长都在内, 八一勋章、 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勋章,三者都是一级的, 有三位: 许世友、 周志坚、谭希林(四纵的韩先楚、 胡奇才和莫文骅是三个一级, 但均未在胶东任过职,不计在内), 一位上将, 两位中将; 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勋章,两个一级的, 有四位: 林浩、 吴克华、彭嘉庆、 欧阳文, 一位少将, 三位中将。如单就二十七军论, 钟国楚是唯一一位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两个一级的军首长,可见此勋章份量之重、 标志着在抗战中功绩之大、 在军史上地位之突出。再看评衔,“ 皖南事变”后, 重建的新四军七个师十八个主力旅,七个师长, 彭雪枫牺牲, 李先念、 谭震林、张鼎丞地方工作不参加评衔,粟裕、 张云逸、 黄克诚授大将;十八个主力旅的旅长(始任或继任), 1旅旅长叶飞授上将, 余者基本是中将,授少将的有4旅的朱绍清、12旅的谭友林、14旅的罗厚福(1961年少将, 五五授衔时全军唯一一位三个一级勋章的大校)和15旅的吴林煥、16旅的钟国楚。 至于10旅的钟伟, 当旅长时抗战已胜利。同属六师的十八旅,江渭清后的三任旅长: 温玉成、刘先胜、刘飞,都是中将。十八个主力旅的副旅长中授中将的有三位。作此比较,倒也不是生什么抱屈之念,各自有各自的情况; 只是更对老前辈的革命生涯、 曾经沧海的厚重底蕴和开阔的器局增添深深的敬意。五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早期,王政委和钟军长,是两位被全军视为长者的军首长。 做一个长者, 在战斗部队中,不是可以轻易说说的,没有上下左右都服气的资望和底蕴器局,是做不来的。钟国楚作为兵团参谋长回国后, 去任何一省军区就职, 都可保持其兵团职,他宁肯到二十七军来, 可见野战主力部队对真正的将军的吸引力, 亦可见一位红军骄子以带兵打仗为本份的天然底色。其实, 钟军长在抗战胜利前后, 已几次在军师职务中来回,发在本网的《纪念钟国楚军长》一帖中对此已详述不多说了, 要紧的是后人能从中学得些进益。 下一代人,再下一代, 总之后人能从钟军长这位前辈身上学到很多。 无论是在闽西南大山打游击,“死”而复生, 亲自参加了自己的追悼会, 这种打不死只有一口气也要干革命的百折不挠;还是塘马战斗之后, 旅军政首长双亡, 形势极度艰危, 勇于挺身而出力挽危局,坚持江南敌后抗战毫不动摇决不放弃, 这种大无畏的胆略和强韧; 也无论是在二旅来茅山与十六旅合编时,不在乎个人职务得失, 一切以大局为重, 全力维护团结, 这种坚强的党性原则;还是在朝鲜战场的“ 丁字山” 和石岘洞北山与美军的反复较量中,审时度势、 灵活机动, 打得敌人没脾气, 这种高超的斗争艺术。其中包含的老红军坚持的那种信念守护的那种理想发扬的那种精神, 经时愈久而愈显珍贵! 1961年2月,0937部队(27军代号)鸿桥子弟小学成立, 座落在荣巷古镇东边的张巷。 这座27军子弟小学的创办, 就是由钟军长最后拍板决定的。这个决定对一位一军之长、 百战将军而言, 是完成了一件日常工作,但决非微不足道无关紧要的工作, 因为它深远影响了上百名孩子们后来的一生! 十年育苗, 百年育人。 正是有赖于老军长的这个拍板,许许多多的孩子渡过了他们少儿期最美好最幸福最充实而值得回忆的一段生活, 其中滋味让他们慢慢咀嚼了大半生,并通过分享和互动, 形成了一个认同力和凝聚力都很不弱的群体,27军鸿桥小学同学, 逐步发酵和扩展, 形成一个更大的群体:二十七军子弟后代家园。 如果可能,当年的同学们一定愿意脱卸掉后面花半个多世纪努力而挣来的各种家当装具装备面罩, 重新去做鸿桥小学某级某班的那位幼童同学,哪怕得重新披挂上同学们强加的自己并不心甘情愿的绰号, 哪怕再过半个世纪后还不知能混得乍样,哪怕当年的种种小不如意, 哪怕那山高水又长。 只因为又可以小呀小二郎,背着那书包上学堂; 又可以在合唱厅里和着手风琴声响起童稚的歌声:“ 让我们荡起双浆……”。 还回得去吗,还能再荡起那双浆吗, 同学们, 小朋友们, 老师们,叔叔阿姨们, 爸爸妈妈们, 老军长钟伯伯! 远处,仿佛有一个声音, 从洪荒处传来: 敢问天籁? 夫吹万不同……
(待续)
1、沧桑古镇,风云依然: 荣巷东浜四号码头, 军里孩子很多在这渡过了自己的童年。古宅大门朝向西南。 对面隔条河是荣巷小学, 朝东走一里多路是鸿桥小学,那时从四号码头可以撑一叶扁舟抵达——如果你会撑的话, 朝西走不足一里路就是军部大院,早已地在物非人更非了。
2、 春风又绿江南岸,故人重游蠡湖湾:2013年江南四月天, 当年27军的一些老子弟, 时隔五十多年, 又相聚在少儿故里,徜徉在春风杨柳岸, 忽忽近一甲子矣。 前排四人左起: 曾如清政委儿媳,贺敏学副军长小女儿贺汪洋, 朱启祥副军长长子朱健健, 曾如清政委儿子曾剑明;后排站立四人左起: 钟军长小儿子钟效宁, 三块红,朱副军长侄子朱昱鹏, 钟军长大儿子钟效平。
3、 山水江南,少儿故里——荣巷军部, 鸿桥小学在山之麓、 在水一方。
4、 三万六千顷太湖,包孕吴越, 地灵人杰, 老战友相聚情谊深厚: 我们敬爱的华野老首长粟老总携夫人与钟军长夫妇畅游太湖鼋头渚。左起第一人: 钟军长夫人李铮, 左起第二人: 粟总夫人楚青,左起第四人: 粟司令员, 左起第五人: 钟军长。
5、 云水之间:噫吁兮! 夫大块噫气, 其名为风,是唯无作, 作则万窍恕呺, 而独不闻之翏翏乎?—— 故千年而后, 应之和之: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