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语
如上所述,内战开始,我军以苏中战役进行战略侦察,取得初战的胜利及经验和教训,鼓舞了士气;然后在苏北和鲁南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防御和反击作战,为华中解放区机关、人员和物资撤到山东赢得了时间;宿北战役开始了华东战局的转折,也开始了山野、华野两军合编的磨合阶段,直至鲁南战役完成这一阶段,进入了一个打大歼灭战的新阶段。此后的莱芜、孟良崮战役证实了毛泽东对华东野战军的评价:“我华东军在第一年作战中,已表现自己为全国各区战绩最大的军队”(《毛泽东军事文选》第四卷电子版104页、《粟裕文选》第二卷345页)。 姚旭有一句话说得好,“争议在实践中求得一致”(《粟裕研究文萃》第3辑77页)。从苏中到鲁南的争论,各方都不是等闲之辈,各方都有各方的道理。毛泽东看似一个争论的参与者,又是一个争论的评判者,但归根结底,孰是孰非,实践才是最好的评判,在当时应该说是“歼灭敌人有生力量”这一标准。从苏中到鲁南,仗都打胜了,却从苏中退到苏北,又从苏北退到鲁南,似乎难以服人。姚旭又说:“在华东战场,作战特点是:‘打一仗,吃一口,退一步’。在苏中打一仗,吃了一口,退到苏北。在苏北打一仗,吃一口,退到鲁南。在鲁南打一仗,吃一口,退到鲁中。在鲁中打两仗转入战略反攻。有人用一句歇后语来形容:‘叫化子打狗——边打边走’”(《粟裕研究文萃》第3辑90页)。从后来的莱芜、孟良崮、豫东、济南等歼灭战来看,我军越退,仗越打越大,越打越好,直到转入战略反攻、进攻和决战。看60多年前的这些电报,毛泽东“收复苏中”、“收复淮北”的希望溢于言表,山野、华野的退却,使他看到希望看到可能。毛泽东是固执的,要说服他是不容易的,但也不是不可理喻,苏中到鲁南的争论不难看到这一点。这也使毛泽东对粟裕的军事才能有了深刻的印象,豫东战役前关于出击长江以南的方案之争,在城南庄会议上都没有彻底否决(指决定粟裕歼灭5军后再过江),而是做了改动,这种改动不能不说是基于对粟裕从苏中到鲁南争论中始终站在正确一方的考虑和信任。从这个意义上说,毛泽东也是“叫化子打狗——边打边走”,从外线出击的战略方针,退到“哪里好歼灭敌人就在哪里打”,最后退到淮海战役。陈毅作为华东战区的领导,坚决执行中央交给的任务当然责无旁贷,但是仗没有打好,内疚、郁闷,甚至“五内俱焚”,理智和自知之明使他认识到“军事上多由粟下决心”,才会由衷地说出:“我军副司令粟裕将军的战役指挥一贯保持其常胜记录,愈出愈奇,愈打愈妙”(1947年3月10日对新华社记者谈话)。粟裕对毛泽东和陈毅的敬重并没有使他在重大的战略问题上三缄其口,而是畅所欲言,“斗胆直陈”,直率的言语之间伤人也是难免,但是将军自信是为了战争胜利这个大局,而不是个人意气,因此才有后来的“陈不离粟”。当年毛泽东的从谏如流,陈毅的光明磊落,粟裕的据理直言,不是给我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吗? 从1946年6月到1947年1月,长达半年的争论已过去60多年,这样的争论今天看起来也是十分正常的,不仅没有必要掩饰,反而应该认真探讨个中原因。这样的争论后来也有过,今天这些伟人虽已作古,但今后只要有战争,就会有不同意见、不同方案的比较、鉴别和争论,采用最有利、最有可能赢得战争胜利的方案,才是最高军事指挥机关的最佳选择。 需要说明的是,苏中战役自襁褓之中就饱受争议,但这纯属作战方案之争。1958年批判粟裕时对此战的非议沉渣泛起,到60年代编撰三野战史时又起波澜,这后来的争论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争论了,而是一面倒的贬低、曲解的不实之词了。粟裕在晚年病重中向其夫人楚青说过:“六十年代编华东战史,广泛征求意见,因1958年对我进行‘批判’,有的人便因人及事,对我所指挥的战役横加指责,作了许多不符合事实的评论和记载,而我这个当年华东战场的战役指挥者,却一直没有机会见到这些材料,更没有机会谈自己的看法。我觉得这不仅是个人问题,它关系到正确理解毛泽东军事思想和正确总结华东解放战争的历史。”(转引自《粟裕研究文萃》1999年第3辑234页束延“谈张灵甫孤军冒进之说”)今天我们研究这段历史,也会有争论,也会有不同看法,希望这种争论是理智的、科学的。 今天,硝烟已经散去了60多年,当年繁忙的电离层留下争论的痕迹,使我们得以了解和理解我军军事思想的形成过程。这一过程是争论、统一、再争论、再统一到正确的意见上,并被实践所证明直至胜利的过程。与此相反,蒋介石和他的将领们也有争论,但是争论的结果却大相径庭。当时敌我两军的通讯工具和交通工具都有较大差别,试想,如果可以方便的进行沟通,象豫东战役前关于华野组建渡江兵团下江南的争论,用城南庄会议集中不同意见的双方进行面议的方法,几个月的争论不是完全可以用几个小时做出结论吗?可话又说回来,如此一来,后人又怎能了解当年大战之前那多彩缤纷的过程呢?又怎能了解正确的军事思想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指导战争过程的呢? 最后感谢90高龄的秦叔瑾接受我的采访和求教。60多年过去,当年风华正茂的华野作战参谋,今天已是耄耋之年,老人前有跟随粟裕将军征战十年之功,后有60年代参与编写三野战史受屈之累,再有文革中聂凤智“黑集团”牵累之苦;改革开放之后,前有策划撰写为粟裕平反建议信之劳,后有参予编撰《粟裕文选》之功,再有研究粟裕军事理论之毕生信念,壮心未已。笔者谨以此文,聊表谢意和敬意!
参考资料: 《毛泽东军事文选》 《粟裕年谱》、《粟裕传》、《粟裕战争回忆录》、《粟裕文选》第二卷 秦叔瑾:《战地日记》 《百旅之杰》 《陈毅传》 《叶飞回忆录》 《华东解放战争纪实》 《苏中7战7捷》 陈士榘回忆录《天翻地覆三年间》 《粟裕研究文萃》1999年第3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