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坦克手 于 2025-8-31 17:24 编辑
【原创】 长春“乌苏里”
1978年到长春装甲兵技术学校学习,周末轮流请假外出进城,主要活动就是看电影、参观名胜古迹、游览城市公园、逛百货商场买东西,中午就在街上吃顿饭改善伙食。 长江路是长春火车站不远处的那条闻名的商业街,路的中段有一家“乌苏里西餐馆”,是我们学习期间周末轮流坐庄“打牙祭”的去处之一。2000年之后去长春几次想到长江路上看一眼“乌苏里西餐馆”,友人说,从打1993年长江路开发改造后,这条商业街中段的那家“乌苏里西餐馆”就没有啦。
图1 好不容易在网上找到这张“乌苏里西餐馆”照片,好像是改革开放早期时拍的。 这张“乌苏里西餐馆”照片上,临街的玻璃窗户都变成了商品展示橱窗,正门旁边还开了外卖的边门,浓烈的商业气息淹没了原来那股子鹤立鸡群的高贵气质,已不是我记忆中模样儿了。 记得那时的“乌苏里西餐馆”是一座带有地下室的四层小楼,在长江路上也算是一座高楼,餐馆的门面挺大,挺显眼的,老远就能看见它。餐馆里的摆设也和一般饭店不一样,吃饭的桌子不是圆桌、方桌,而是西式长条桌,桌子配的不是椅子、凳子、长条凳,而是沙发椅,地上还有几块地毯,墙上挂着几幅名画,屋顶的老式吊灯格外引人注目,餐具都是很讲究的细瓷碗、盘,不锈钢刀、叉、勺都擦拭得锃亮,据说过去都用银的。 据老长春人说,这个“乌苏里西餐馆”是长春第一家西餐厅,也是当年长江路上唯一的西餐馆。 早年里面的厨师是从天津过来的,曾在盐税局、英国领事馆、俄罗斯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都当过厨师,后来转到哈尔滨,再后来于1941年来到长春,在长江路这个四层楼的地下室开了家餐馆取名“乌苏里”。 后来,这个“乌苏里西餐馆”逐渐走红,解放前是一家典型的夫妻店,但已是和沈阳太原街原录西餐馆、哈尔滨中央大街华梅西餐馆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解放后1956年公私合营,规模和营业额随着不断扩大。到了1959年,从地下室发展到地上一层,再发展到二层,达到鼎盛时期。其实那时三楼也是餐馆的,给餐馆职工作为宿舍,四楼还保留有几家住户。 早期的“乌苏里西餐馆”消费并不高,普通百姓也可以攒点钱去品尝一下。菜品以俄式西餐为主,红菜汤、酸黄瓜、鱼子酱、俄式面包很有特色。还有一些英、法西餐大菜,如闷罐牛肉、色拉、虾排、牛排等,其中闷罐牛肉尤其独特,牛肉来自广州、哈尔滨,从准备、喂料、加工、烹饪等一系列工序到上桌,大约需要一周时间,一步步都严格按照店里的老规矩来,厨师都特别用心。 我们在长春上学时,几个吃不惯高粱米的南方人,熬到星期天有机会请假外出,几人进城先办各自的事情,中午约定到“乌苏里西餐馆”来吃饭,点上几样菜,也就是蔬菜沙拉、红菜汤、俄式面包,再来个实惠的“咖喱蛋”(音),其实就是鸡蛋液里面混有一些火腿肠丁、胡萝卜丁、洋葱丁等,摊在平锅上,一面烙好了反过来再烙另一面。有时开开洋荤来份闷罐牛肉、牛排尝尝解馋。饭后再坐一会儿,餐馆不会撵人,大家聊聊天休息一下,尔后起身回营。 后来去的多了,常碰到一些老顾客,大家一熟悉就在一起聊天。其中就有一个中年人叫袁彪,是个有学识,有教养的知识分子样的人,后来他自己说是长春电影制片厂的钢琴演奏师。一年多下来到了我们毕业时要分别时,他还依依不舍地,没有什么准备,掏出一张他和别人的合影照片送给我留作纪念,后面还写上了自己的名字。 图2 右边年长者为袁彪,长春电影制片厂钢琴师。左边年轻者不认识,不知姓名,会不会是个年轻演员? 很多年以后,无意中看到消息称袁彪为钢琴大师,再查查网上资料,就是长春电影制片厂钢琴师的那个袁彪。也是一段有趣的往事。
图3 照片背面有袁彪的留言和签名(蓝黑墨水钢笔字),有我写下的备忘(蓝黑颜色圆珠笔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