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坦克手 于 2020-7-2 19:00 编辑
战备移防进山西住大庙 (1) 移防住进大庙
1969年,我从南京军区坦克乘员第3教导团毕业分到坦克35团,那时这个团还属于南京军区坦克9师。当年初冬部队就因紧急战备而随27军同时从南方战备移防到北方,27军在邯郸、邢台、石家庄一线驻防,坦克9师进驻山西长治、潞城、长子、高平。那时山西长治是铁路尽头,向北通向太原方向的铁路还没有修通,要机动出山西就须掉头向南经河南新乡上京广线再去华北前线。
一、北上千里,战备移防
针对北方大国在我国北部边境陈兵百万的严峻形势,1969年全军紧急战备,许多部队奉调北上。我团移防动员时干部战士都很激动,终于有机会上战场报效祖国!各军区也把最强的部队派到北京军区来保卫毛主席!保卫党中央!如沈阳军区38军、南京军区27军等,大军区司令员是怀着向党中央献忠心的心态挑选部队,组织北上战备移防。 本来27军北上转隶北京军区时应该带上原各师所属坦克自行火炮团改成坦克团后编成的坦克10师最合适,但坦克10师已经换装水陆两用坦克、轻型坦克,这些坦克不适应在北方地区作战,只适合在南方水网稻田地形使用,所以换成能够在北方地区作战的坦克9师。该师所属3个坦克团都是1967年由原来只有2个营的步兵师属坦克自行火炮团扩编为3个营的坦克团,每个团2个T-34坦克营、1个CY-76自行火炮营。
二、上党盆地,高平秦庄
在坦克9师里,坦克35团是各方面最强的老战备值班团,长期担任原军事学院战术训练教练团任务,技术传统好,战术训练水平高。移防山西后,坦克9师师部和直属分队进驻长治,33团进驻潞城、34团进驻长子,35团进驻高平县。这样安排有道理,长治是铁路尽头,出省要南下新乡,35团就是最先出动的前锋。 35团进驻高平后,团机关驻城里,团直分队散驻城关各村,3个坦克营驻城外不远有道路的大村,其中坦克1营驻邢村,坦克2营驻徘徊,坦克修理连驻店上国库,坦克3营来到城东5里秦庄大队。部队基本上在高平县城以东、以北3公里范围内。由于坦克3营是CY-76自行火炮,发动机有加温系统可以在冬季寒冷气温条件下迅速出动,这在北方执行战备任务尤其重要,所以距离高平火车站最近,一旦有事就能迅速行动。 进驻高平部队住农村3年多以后开始自己盖营房,团部选在城东丹河左岸赵庄,坦克1、2营和修理连在西南庄盖营房,而坦克3营仍然在离秦庄约2里路的的地方选址盖营房。 秦庄村坐落在高平县城东七佛山向西延伸的山腿半坡上,接近山根,是一片较为平坦的坡地。西北与沟北村为邻,东与东山村相接,西与小北庄毗邻,南与赵庄接壤。全村地势总体上东高西低、南低北高,地形起伏较大,村南、村北都有东西向雨裂沟,村北雨裂沟人工筑有一条坝,拦下雨水蓄成一池碧水成为一座小水库,据说是在1958年大跃进期间建成的,至今都在发挥作用。村子所在的这一片平地不大,向西延伸在村西头开始又有雨裂沟继续将这一块平地割裂。从地图上看,秦庄村所在之处海拔1025米,高平县城在丹河谷地,平均海拔高度约830米,比城里高出近200米,从村头向西可以俯瞰高平县城。村里有一条大车路直通高平,交通方便,这也是坦克35团将秦庄选为3营住址的主要原因。大车路出村后一路下坡通往县城,只在中间经过小北庄、水泥厂及那个小山包有个小起伏,进城5里路,自行车不用蹬就溜进城去了,司务长买菜回来可就费劲了,基本上都是推着车子走回来。 才移防到高平时,整个高平只有城关、主要煤矿及沿线大村子有电,还不是村村都通电,部队进驻的村子都是条件比较好的,起码都通电,大队部里还有电话通到公社,手摇式电话机,直通公社小总机,可以转接县委、县政府。 秦庄大队有3个自然村,3营住其中的2个村。营部和7连、8连驻秦庄村,9连驻沟北村,这两个村子都有面积不小的庙,可以住进去不少人。秦庄村的庙大住2个连,沟北村的庙小住1个连。村东山上不远还有个自然村东山,出村向东继续往七佛山山上走约1里路左右。东山是秦庄大队的一个小队,我们7连常被安排去这个小山村助民劳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等。秦庄人说,东山有好几户人家参加革命早,都在外工作,家里人不少“吃商品粮”,全村人少地多,工分值比秦庄高一点,村子也富裕一点。
三、七佛山腰,大庙生活
我团在安徽滁县住的是仿苏军制式营房,宽阔、平坦,机关办公、单身宿舍、连队、车场、家属院各居一处,营区内服务社、洗澡堂、大操场、大礼堂、招待所、卫生队、仓库一应俱全,部队管理和日常生活都很方便。一到高平住农村,虽然感觉有些不太方便,但还是感到新鲜,各营、连独立性增强了。 我们坦克3营一进村就被带去住在秦庄大庙里,一直住到1973年4月部队开始营建造营房,3个月盖好基本住房,7月搬进新营房后就结束了住大庙的日子。仔细算起来,前后在秦庄大庙住了3年半多一点的时间,感到秦庄在高平是个有山有水有灌溉渠和“水帘洞”,有梨有杏有柿子的美丽村庄。党团活动可以不坐在家里死板地讨论,能走出家门组织爬七佛山,星期天还在东山村以东的山洞里用伪装网捕鸟。驾驶和射击训练在村外1里多地的山梁上,保养车辆车场在村边空场,看电影在村中小广场,吃水在村东深井里绞,还在村西雨裂沟里挖坦克窑洞。每周排队洗澡到2里路外的赵庄煤矿洗,如果自己想洗澡了也可以单独去,那里的老百姓和企事业单位都对解放军很照顾。营建时打山石、烧石灰、脱砖坯、烧窑、淘河沙。总之,训练不耽误,业余生活也不单调,是值得回味的一段愉快生活。
图1 秦庄村中心小广场及大庙南侧,右手边的大门进去就是第一进院子,坦克8连住。大门左边的几间房子是原来大队养牛室、磨坊。
秦庄大庙位于村北最高处,居高临下俯瞰全村。庙北墙外的大路通向邻村沟北,坦克9连住在沟北。庙东墙、西墙外都是庄稼地,庙南是个常年使用的大晒场,也是村中心小广场,小广场南有个精致的小四合院是供销社。部队来了秦庄后这个小广场就成了集会、会操、看电影的地方。大庙为二进院落,坐北朝南,北院高南院低,高差有约5米,整体建筑平面东西约9间房宽,南北约近20间房长。南北2个院子加起来有几十间房屋。
四、坦克连队,住进大庙
3营部在秦庄村大庙南广场西边上一座砖砌3孔新窑洞里,7连、8连住在大庙里。8连比7连多1个营指挥排,就住在大庙下面那个较大的下院,房屋多,场地大。7连人少,在大庙上面较小的上院,紧靠大队部。9连住在沟北村小庙和生产小队队部院里。 3个连坦克车场都在连队住处附近,也都选在村边上且不是好田地的打谷场,平时耕了种地,麦收、秋收季节碾一碾就当麦场、打谷场使用,划给部队做车场也不浪费。7连车场在大庙东侧不远一块平坦地,原来是耕地和场院。8连车场在营部边上,也是耕地和打谷场,9连车场在村外雨裂沟里面,正好在沟北和秦庄之间小路旁,小路的坡很陡,坦克爬坡都不太容易,人走也很困难,有点雨雪就更困难。
图2 秦庄大庙平面示意图及坦克7连、8连住房分配情况。
五、坦克7连,上院大殿
我们坦克7连住在大庙上院,上院比下院高出约5米,两个院子之间有阶梯和二道山门相连。因为2个连分别在上下院子住,为了互相之间不影响,二道山门不开。上院房子较少,二道山门被我们7连当做伙房灶间使用,关门、开门主动权在7连这里,连队管理较严,但也会有私开后门办私事(主要是老乡之间传递自己连队的好饭食,如包子什么的)的事情发生。
图3 秦庄大庙上院北面正殿,左右有耳殿,院子中间有2棵柏树。
在上院,我们坦克7连连部住在西厢房北面3间,炊事班住南面3间;2排住大殿;1排住东厢房6间,那时东厢房外墙改在外廊外面,使东厢房屋内面积增大了许多,不仅住2排,北头还有个隔间,连队技术员单独住在里面;3排住南厢房东头3间是最小的房间;二道门也有3间做灶间和操作间,西头3间南厢房是储藏室和司务长办公室兼卧室。 2排住的大殿前面有个前出檐,面积不小,下雨天连队集会就在那里,平时集会、点名、上大课、听报告就在院子里,前出檐那里就是主席台。 秦庄大队部建在大庙上院东侧墙外,是一个几间房子围成的四合院,上院南厢房在二道山门东侧厢房有条甬道通向大队部,中间有座小门相隔。大队配电房总电闸等还在大殿东耳殿3间房内。大队电工冯海金每天晚上10点钟准时来这里拉闸断电,早上6点不到又准时过来来合闸送电,一年365天都这么准时,比连队站岗交班的闹钟准得多。 我们7连3排住的北院南厢房东边3间房子,是连队最蹩脚的地方,不仅房间面积小,而且门前甬道通向大队部,与大队部一墙之隔,遇到大队召集各生产队负责人开会,不仅屋里面烟雾缭绕,还有鼎沸喧闹声,常常喧闹大半夜晚,影响睡觉。
图4 在秦庄大庙北院里,坦克7连技术员董增华(1963年兵)带着全连8个驾驶员(全连8辆自行火炮)合影。背景是大殿,殿前出檐下有平台,院内2棵柏树可以看见东面那棵。驾驶员全是小个子,我(前排左2)那时大约不到1.7米,算是高一些的了(后来又长了一点儿)。因为苏式CY-76自行火炮对乘员要求很特别,驾驶室低矮,要求驾驶员矮壮;炮长站立操炮,要求炮长高大。所以自行火炮连的兵,高的高、矮的矮,或是一半高、一半矮。但驾驶员佩枪都是手枪,个个都很神气!前排从左往右:何兵、我、董增华、沈长江、余照全(1969年,丰县人),后排从左往右:周遵才(1967年兵,安徽)、孙则正(1969年兵,江苏徐州人,老高中生)、王艳龄(1970年兵,山东邹县人。)、王仁超(1967年兵,安徽人)。
六、大队干部都是人尖
在秦庄住的时间长了也和大队书记、大队长认识,面熟,但叫不上名字来。经常接触到的是大队里几个年轻干部,热心的民兵连长李炮旦,勤劳的妇女主任郭桂花,责任心很强的大队电工冯海金,以及叫不上名字的老成持重的大队会计,年轻的大队赤脚医生(后来当了东山村书记)等。 热心的民兵连长李炮旦,在农村是个能人,农村什么活儿都会干,不仅田里农活儿是一把好手,砌墙垒砖上瓦,砌灶盘炉,烧窑脱坯做砖,开山打石头烧石灰,样样都会干,而且还干得都像那么一会儿事。他和连队关系好,经常帮助连队做个泥瓦匠什么的,帮助连队给房屋、水池、灶台等修修补补,连队对他也很好,干完活儿总不忘留他在连队吃个饭。我个人接触炮旦是在营建早期,领导为盖房子设法解决用砖问题,想利用秦庄几个不常用的砖窑烧砖,领导派我跟着炮旦早晚值班看着砖窑的火。
图5 秦庄大庙第一进院子,坦克8连住,房屋比我们7连多很多,连部在戏台子上,东西厢房看楼下的墙上还留着8连黑板报。好像哪一年地方政府慰问连队,在这个戏台子上演过上党梆子戏。
秦庄人有文化,村里各处的大小标语多,上面的字写得很漂亮,既有标准的宋体字大标语,也有手写体的临时小标语。遍布全村的小喇叭播放通知、时事宣传、表扬好人好事、批评不良现象等,都是大队干部自己的讲话,除了方言很重以外,语句通顺,没有脏话粗话,理论性逻辑性还蛮强的。
七、军民鱼水情深
我营驻扎秦庄3年多时间,和秦庄村、沟北村、东山村的父老乡亲建立了深厚的情谊。那时部队干部、战士的纪律严、作风好,给村里修路、安装抽水泵、帮助困难群众等,做了许多好事。 还利用秦庄水库下方有大片水浇地和连队南方兵会种水稻的良好条件,在太行山上试种水稻,记得亩产达到800斤上下,成为当时比较轰动的新鲜事。到了春耕夏种秋收的农忙季节,连队都要组织助民劳动,几个连分工帮助各小队收庄稼,送肥下田播种等。 在村里推广发酵饲料养猪法。1970年,北京军区涌现出被中央军委授予称号的“模范饲养员”叶洪海重大典型,坦克第1师机械化团2营装甲连战士叶洪海,在使用黑曲霉糖化饲料喂猪的基础上,创造了“中曲”发酵饲料,由于制作简便,容易掌握,而且曲种可以代代相传,延续使用。军区在全区推广“中曲”发酵饲料,并开展向“模范饲养员”叶洪海活动。我团也开班了专门的学习班,各连饲养员参加学习后回连队制作“中曲”发酵饲料来养猪。我连饲养员张林昌参加学习回连后,对“中曲”制作技术掌握得好,发酵饲料养猪成效明显,在当时小有名气,迎来秦庄村民前来参观学习,他也毫无保留的给大家传授技术,从粉碎秸秆、培养曲种、拌和饲料发酵等一个个环节认真示范,结合自己的实践介绍经验,受到村民的欢迎。
图6 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饲养员”称号的坦克1师装甲团饲养员叶洪海。
连队要搞好伙食,就要抓好农副业生产和养猪,而养猪需要的"口粮"不能仅靠连队的那点儿剩饭剩菜和上级拨发的饲料,坦克连队人少,饭菜也不能浪费,就限制了养猪的数量,也满足不了连队改善生活的需要。推广叶洪海“中曲”发酵饲料技术后,饲料经发酵处理后猪爱吃长膘多出栏快,对改善连队伙食有很大帮助。记得那时还看过一个叫《中曲发酵饲料》的纪录片,就是宣传叶洪海的事绩和中曲发酵技术。 大庙东侧小路是个小上坡,半坡上有座公共厕所,是原来大队部使用,部队来了就有下面8连、上面7连和大队部合用,人多粪多成了“香饽饽”。一到春季送肥下地的日子,连队都主动让利于民,肥料都送给村里各生产队,以致早早就要大队出面协调各生产队提前几天轮流担水灌池子,浸泡2天后,各生产队开始轮流往外淘粪往田里送,挑担子的人排着队络绎不绝,主要是大姑娘和小媳妇们,真是热闹非凡。 每到春耕夏种秋收秋播的农忙季节,连队都要安排几天助民劳动,帮助对口的生产队干一些农活,干得最多的是割麦子、收谷子。或者参加村里的公益活动,修补小路,平整小广场。另外也有一些党团活动的小范围帮困难群众家里做些杂事的情况。 有驻军在,秦庄村的文体活动也比较活跃。那时团里有宣传队,隔三差五到各营巡回演出,战士表演的内容不同于地方戏,形式新颖活泼、内容紧贴当时形势,受到老百姓欢迎。到了春节、建军节等日子,地方政府组织专业剧团拥军慰问演出,3营也是一个点,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大戏,唱腔高亢的上党梆子是群众的最爱,我却一句也没听懂。每周一次放电影在那时基本上从不落空形成规律,到了放电影的时候,只要上级电话通知到了营部,马上全村都能知道什么片子,电影组车子一进村,小广场上就开始有村民聚集,部队入场完毕,村民从外围向里面靠,围在部队周围。部队电影看本身就很有看头,从各连住处带队集中到放映场时,入场、整队、坐下的动作整齐划一。坐下后马上开始唱歌、拉歌,歌声、拉歌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往往歌声不重要了,反而拉歌更重要更有看头。放映前幻灯宣传也很吸引人,主要是部队的事,也有配合驻村连队对各村事情的反映。当幻灯上出现村民熟悉的名字和画面时,村民都会发出会心的笑声和掌声。 营部有个卫生所,还有军医和卫生员好几人,他们最受村民欢迎。老百姓有个头疼脑热的小毛病,找到卫生所来,卫生员给扎个针、拔个火罐,或者给几片药吃就能解决问题。卫生所徐军医是个大高个子的篮球爱好者,球场上的矫健身影也十分引人注意,是那时秦庄人严重的重要“明星”。 那时,3营各连都有实力不差的篮球队,营部人少但人才多,副教导员林盛祥、军医徐大个子都是近1米8的高个子,篮球技术也不差。每到晚饭后都有打篮球的,引来村里的年轻人围观。有时营里组织各连比赛,营部也组队参加,4个队激烈角逐,村民也和各连成绩起伏同悲喜,蛮有看头。 在秦庄驻扎期间,也是全国战备最紧张的年月,高平是革命老区,抗战期间是八路军根据地,革命传统浓郁,民兵工作抓得很紧。大队有一个民兵连,部队经常应邀派人去帮助民兵连进行军事训练,这也是民兵连长李炮旦和我连关系紧密的主要原因。 在所有助民劳动、帮助民兵军事训练、修路、打扫村里公共卫生、帮助村民看病治病等,都不如团里修理连每到坦克换季时电焊拖斗巡回各连时给村里老百姓焊农具受欢迎。开始连队并不觉得,只是电焊班带着拖斗、气焊罐到了连队,看见电光闪闪、气焊枪吐着火苗就把钢铁机件焊接在一起,就有村民从家里拿来断铁锹、䦆头、镐头、犁耙等农具,找到熟悉的连队干部,请他们帮着找修理工焊接。后来连队向机关反映,引起团里重视,决定凡是到各村去的电焊、气焊设备,只要村里有需要,就要帮助村民修补农具。这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一直延续到部队离开村子,深受老百姓赞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