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滩的故事
记得曾在本网站发过一篇《黄河滩的故事》,由于当时一些图片没有寻到,故只写了部分。现又寻到了一些当时的图片,并且又回忆起当时的一些故事,今天二者合并呈上。
黄河在内蒙前套后套悠闲散漫后,在河曲被收入了晋陕大峡谷,这一收就是五百多公里。最终又从韩城禹门口涌出,像跑散了的马群一般重获自由一泻千里了。 禹门口据说就是古代神话故事中“鲤鱼跳龙门”的地方,黄河中游最窄的地方,峡谷之间也就是七十米吧。人离河边还有半里路时就能听到那河水的咆哮声。当来到河边时,那翻腾的浊浪翻滚着拍打着两岸的石崖掀起漫天的雾气,那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景色好似你实地在欣赏那不朽的战歌----《黄河大合唱》。河西当地的一位老农指着半山腰上的那块平台告诉我门:当年日本人想从这里过河入陕,国民革命军国防八师的一个排,就在那个当时还是一个山洞里架了几挺重机枪封锁了禹门口。虽然,后来那个排的阵地让日本人的炮轰成了今天的平台,他们也全部殉国了。但那个传说中的“龙门”日本人这条“鲤鱼”却始终没能“跳过”来。他至今还记得那个部队的兵个子都不高,戴着清一色的钢盔,据说是从广西那边调过来守河防的。 我们走过铁索桥来到河东岸边,迈上了山西河津的地界。河滩上停着几艘运煤的大木船。只见十来个只穿着裤头的挑夫在从船上往下卸煤,一个个上身都是古铜色的,裤头的本色已经看不出来是什么颜色了。闲聊几句得知他们是上游小煤窑里的卸煤工兼纤夫。卸完煤就头上套个绳子沿着河边的小路往上游拉纤,一幅活生生的现代拉纤夫图。我从他们身上体会到的不仅是力量,还体会到了什么叫贫困和艰难。一百多年前列宾笔下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油画又在我的眼前展开…… 我们顺着河滩南下倘佯在那宽阔的河滩上。河滩最宽处有七、八里,当然,还是河滩大水小。不远处不断有大雁飞起,河滩上有很多小水洼引来了许多大雁在此栖息、玩耍。可你是靠近不了它们的,它们对人的警惕性太高了,那也是无数同伴鲜血教训的吸取。就这样来到了夏阳古渡口,对面就是山西临猗。隔着黄河远眺着那河对面隐约的中条山,眼前又浮现出了当年赵寿山将军率领着他的数万陕军,在那里和日寇浴血奋战的惨烈情景。在日寇的飞机的轰炸下那人一片一片地倒下,但他们没有一个屈服的。直到撤退命令的下达后才掩埋了战友的尸体,搀扶着受伤的战友三步一回头,五步一挥泪地离开了那鲜血染红的阵地…… 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到了合阳的洽川湿地,满处茂密的芦苇随风飘曳。,我们说着走着聊着兴致盎然。突然,眼前的一条小路前横着一个碗口粗的长木头,一个老汉蹲在一边抽烟,我刚要迈过去老汉突然提出要钱,说这块地是他承包的芦苇。我们都楞住了,如此大片的芦苇地都是自然生长的,连人都进不去,你是如何承包的?我问他:“要多少钱?”他说:“一个人两个元。”我说:“我们一共五个人那就是十个元了?”他听完后不断地点头,并伸出手来准备接钱。我又问他:“那这里的鸟做窝还要给你交房基地费了?”他无以对答。可当我们要过去的时候他依然拉住我的衣角不松手。我当时就抡起柱的一根棍打了过去,老头在挨了那一棍后便一溜烟地消失在他所熟悉的芦苇荡中了。我们都哈哈大笑。如此老农还在这荒野里充“路霸”,要说“路霸”我们都是他爷了!一个朋友:“他会不会回村叫人去了?”我底气十足地:“让他叫去,大不了我们再给他来个‘沙家浜’。” 中国的事有时是很气人的,有些人就是这样的,你不要和他讲理。但要遵循一个原则:先礼后兵。最终还是用棍棒让他们知道什么是个“理”。咋叫个野蛮、不文明?在这荒无人烟的河滩上有评理的地方吗?即使有那又让谁来断这个“官司”?你总不能让大雁来评理吧?我手中的那根棍就是法庭上那威严法官的“法棰”,绝对的“一锤定音”!而且极其公正。 由此,我又想到了古代游牧民族的南下,用马刀和中原的庄稼汉的锄头讲理;近代西方人先是用呢绒和中国人讲理,但是讲不通。于是,又用鸦片和中国人讲,依然讲不通,最后用大炮和中国人对话终于讲通了。技不如人,依靠“虎神营”的“刀枪不入”,“人海”般地前仆后继,其结果是一排一排地被“马克辛”扫倒。制度不如人,贪官污吏成堆,留个小辫子,见了皇帝三叩九拜,“万岁”声呼喊不已,在列强面前最终必然是屈服。
这几条水泊梁山好汉的身上能打劫吗?不被他们打劫已经是万幸的了!
打跑了芦苇荡里的“路霸”后,我们继续沿着芦苇丛中的小路往黄河夏阳古渡走去。该渡口在古代既是秦晋的军事要冲,也是商业交易码头。随着时代的发展,大桥的出现,它的历史功能已经完全淡化了。如今,只有两条以柴油机做动力的大木船在进行民间散客的摆渡。 一般古渡附近一定有个古镇,便于商业交易。如陕西佳县河对面的山西临县的克虎寨,吴堡隔河相望的碛口古镇。这里河的两岸附近都没有镇子,不知道是由于历史的变迁还是因为这里的河道太宽,在河滩建古镇一发大水就冲完了。据老乡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一次上游发大水,水退去后见河滩上躺着一块“延安市粮食局”的大牌子。陕西这边河滩不远就是一个高高的台地,山西那边是一马平川。在这里没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说,有的永远是河东。十几里的河滩除了部队的农场外就没有人家,还是害怕发大水的缘故。 来到古渡口,岸边停靠着两条机动大木船。船老大在“守株待兔”。一个人两个元上船,去河东逛个一家伙。航道在枯水季节直线距离也就是大约500米吧,河面水流平缓,水也不是太浑浊,在柴油机的“突突”声中,也就是大约一根烟的功夫我们就站在河东的土地上了。 下了船就是大片几乎望不到边的芦苇湿地,顺着小路逛了一圈,听见芦苇丛中传来人语声,不一会儿就看见花花绿绿的头巾,接着从芦苇丛中走出一群妇女。我凑上去与她们交流,得知家都在河西,从河东打工完了回家的,以后再没有见到一个人。 返回码头上船。这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两个船老大因为上船人你多我少的碎事争吵开了,先是对骂后发展到要动拳脚,互相抡起撑船的船篙隔船对打开了。已经上船的十几个妇女吓得都依偎成一团。此时,“法官”大声呵斥道:“自古以来就是秦晋结好,同舟共济,你们的能耐也太大了,敢在‘母亲’的怀抱里耍蛮横争多撩少。码头上的人从古到今就讲个‘义’字,你们置两条船上的二十多条人命不顾,眼里只有一个‘钱’字,在妇女面前耍威风算好汉吗?”我们几个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地调解着,开始缩成一团的妇女们也纷纷指责两个船老大,并威胁要再这样我们就下去了,不回了。最终,两个船老大收敛了戾气。我提出人一半对一半坐两条船,一场在古渡口将要发生的暴力打斗被化解了。两千年多年前的楚汉之争韩信与魏王豹在此大战是为了争天下,社会发展到了今天,两个船老大船在河上船篙相抡仅仅是为那几个小钱,我在为古老的黄河古渡上进行了一次“民事调解”而高兴的同时,也又一次脸红了…… 两条木船一前一后在“突突”声中向河西驶去,迷雾中那河西的高台渐渐的清晰了。 站在船上望着翻滚的河水,我又在想了:“母亲河”养育了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的文明,这一文明的进程中曾经历了多少刀光剑影,血流成河的厮杀,都为了是争天下,“天下”究竟是什么?真正的文明不是帝王将相创造的,真正要被歌功颂德的是千千万万百姓。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淡淡的迷雾中我仿佛又听到河面上传来那荡气回肠的歌声“黄河的源头在哪里?在牧马汉子的酒壶里,黄河的源头在哪里?在擀毡姑娘的歌喉里。浑格嘟嘟地流呀流,流千年积怨,甜歌润润地飞呀飞,飞千里万里。一朵浪花是一个故事,撒向那神州古老的土地。 黄河的源头在哪里?在昨日泛黄的史书里。黄河的源头在哪里?在今天融化的积雪里。苍格茫茫地涌啊涌,铺天呀盖地。金格闪闪地淌呀淌,熔多少寻觅。一朵浪花呀是一个脚印,向太阳升起的地方走去。” 我们这个民族既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同时也是一个生生不息的民族,多少幽怨,多少企盼都在那绵延不断的歌声里……
“法官”在河东的芦苇荡里,河东、河西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从陕北府谷的九曲黄河边沿着秦晋大峡谷一路唱来,真正的“黄河通”,没有对“母亲河”的无比爱恋之情是做不到的。“河西河东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一场争斗平息后,我与舵手同舟共济,还具有“监船”的使命。
借助望远镜总是想发现点啥……
有我们保驾护航,妇女们就安全了。记不清是谁说过的“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纯粹的人。”
黄河的源头在哪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