鏖战苏鲁
两淮撤退虽说是我军主动放弃,但毕竟是“非正常放弃”,当时在华中地区党政军民中引发种种议论,,有说是打了败仗,有说应该像“保卫马德里”一样保卫两淮。为了消除这些“思想混乱”,9月25日粟裕对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指出:“我军的撤出两淮,绝对不是我们军事上的失败,而是对蒋军大规模歼灭战的开始”,“我们所进行的运动战,胜败不决定于一城一地之得失,而决定于有生力量的消长。” 同一天粟裕在华中野战军干部大会上作苏中战役总结,指出:“我们不轻易放弃一个战略支点,但我们也不死守一地”,我们“执行了战略上以少胜多的原则,但在战术上则恰恰相反,采取了以多胜少的打法”,“采取了战役战斗的速决战”。又指出:“各兵团协同动作是取得战斗胜利的决定条件”。 谭震林说得更有意思:“淮阴没有失守,(山野、华野)就各坚持各的道理,淮阴失守了,就统一了。大家都是山大王刚下山,以前各霸一方,各有各的特点;虽然总的(目标)是一致的,但遇到具体的事就不可能一下子一致起来。要统一起来,就要有一个过渡时期”。 难能可贵的是陈毅,两淮失守他“五内如焚”,战后他奔走于沭阳的山野总部和涟水陈师庵的华中分局所在地之间,与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等人研究下一步两军行动计划。华中各领导人对陈毅没有及时派主力救援两淮很有意见,陈毅作为战区的负责人,没有推卸责任,而是努力促成领导班子的团结,没有相互埋怨,而是想方设法鼓舞部队士气。山野主力8师是有名的“陈军长袖子里的小老虎”,因仗没有打好,有怨气,陈毅因为时间紧迫,来不及去8师亲自做工作,就写了一封长信给8师干部,向自己的下属敞开心扉,他说:“由于三月来战争,山野在淮北未获连续胜利,即未完成截断津浦的任务,内线亦未歼敌,而且丧失5个城;部队撤退多,前进没有转移,疲困病苦;与各兄弟兵团如刘邓、粟、陈赓等比较相形见绌,因而生长失望情绪。”“三月来未打好,不是部队不好,不是师旅团不行,不是野战军参谋处不行,主要是我这个统帅犯两个错误:一个是先打强,即不应打泗县;一个是不坚决守淮阴。如不先打强,至少69师、28师已被我消灭,我8师、9纵不会损伤过重;即损伤亦有代价;一个如坚守淮阴,74师即可能被我消灭,蒋军不会吹牛。我应以统帅身份担负一切,向指战员承认这个错误”,“我从来不抱怨部属,不抱怨同事,不推担责任,因而不丧失信心”,“我从来不向敌人低头,但对自己的同志,我常常自我批评,很愿意低头”,“过去党内同志曾有公论,认为我这个人最喜欢打败仗,这话很对。我愿意这次从不利转为有利,再度证实这个评价”。(参见《三野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史资料选编》,《陈毅传》343页)在10月1日致中央军委的电报中,陈毅说:“两次到分局会谈,他们战争方针很正确。但我至淮北,战局顾虑太多,决心不够,未能发挥山野力量,有负党与人民的付托。今后集中张、邓、粟在一起,军事上多由粟下决心,定可改变局面”。陈毅的这一建议是后来中央军委决定华东野战军在陈毅领导下、“战役交粟负责”的来源,表现了陈毅对粟裕军事指挥才能的认可,也表现了他对自己自知之明的认识。 对于撤出两淮以后的作战方向,早在撤出次日的9月20日,粟裕就和张邓谭联名致电中央军委并陈毅、宋时轮,建议“集中华中山东两个野战军攻下宿迁,得手后再向西扩张战果”,“我可在其运动中逐步歼灭他之有生力量”。21日陈毅复电同意,“并主张两个野指合成一个”。这是自9月17日陈毅首次提出“会师”后的第2次建议,充分表现了他的自知之明和大度。中央军委22日复电同意,23日又指示:“山野、华野两军集中行动,两个指挥部应合一。提议陈毅为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为副司令,谭震林为副政委。”(《粟裕年谱》187页) 陈毅和华中领导人均同意中央的意见和安排,陈毅建议,原山野参谋长宋时轮调渤海军区,陈士榘接任山野参谋长,于10月到职(参见《华东解放战争纪实》121页)。 如上所述,自两淮撤退以来的意见分歧似乎已经结束,兵力似乎也已经集中,但是战局的发展全不是那么轻而易举,而是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9月26日中央军委致电粟谭:“山野、华野会合后,第一仗必须打胜”,要求粟谭“早日去陈(毅)处共同计划一切”。同日,华野和山野领导人之间的往来电报却表示了对作战打击对象的分歧,山野要打桂系7军,华野要打蒋系整74师。 9月27日,粟裕、谭震林向中央军委报告两野战军已在涟水地区会合,他们拟于明后日会见陈毅,指出:“华野全部经两月余之战斗,未得休整之前,不宜与桂顽进行恶战”。建议首先集中兵力解决由两淮进攻涟水之敌整编74师。28日中央军委电示陈毅,再次重申两军会合首战必胜,指出“不要打桂系,先打中央”,“不要分兵打两个敌人,必须集中打一个敌人”,实际上同意了粟裕的意见。(参见《粟裕文选》第二卷157页) 9月30日,粟裕与张邓谭联名致电中央军委并华东局,分析了华东战局和对下一步作战的建议,提议改编华中部队,将7师和9纵分别编入1、6师,1、2纵,使各师各纵各有3个旅,以便更有力的进行作战(《粟裕年谱》188-189页)。 国民党军乘我山野、华野主力集中两淮涟水、沭阳地区,鲁南仅有1纵,苏中仅有7、10纵之际,便以整74师、7军在涟水地区钳制我军主力,以整26、51师等部向鲁南攻击,以整25、83师向苏中攻击。 10月2日山野指令位于涟水地区的华野主力北移六塘河。5日两淮敌军整74师乘隙令57旅进至涟水西南之马厂,58旅进至悦来集。粟裕向陈毅报告“敌已知我主力北移,且知我有进攻宿迁企图”,建议攻打进犯涟水之敌。陈毅7日复电同意华野南移,并说:“我在北面照顾”,你们“望机动处理,不必等待协商”。这样岂不将两军会合统一指挥束之高阁?同日粟裕连发两电,再次说明打涟水的原因是“保障苏中坚持之后路,有所依托”。建议陈、粟会合,“盼军长(指陈毅)即来此间统一指挥”,山野与华野指挥机关合并是“今后取胜的基本条件”。指出“如果山野、华野名合实离,陈、粟仍分开,不仅影响统一指挥,对财粮供应我们亦无法解决,对下面影响也不会好,有许多问题只靠电台来往亦不便解决”。 10月8日,陈毅因敌军进犯鲁南,担心敌人意图我山东首府临沂,复电华中,“如鲁南紧张,则应考虑山野回固根本”,“我便不能南来你处,只好分任南北”。可以想见毛泽东那份“不要只顾苏北,忘记山东”的电报(9月18日)给陈毅留下相当深刻的印象和压力:才失两淮,岂能再失鲁南耶?!(参见《粟裕文选》第二卷166、167页) 见报,华中方面急了,当日复电,强调“合则俱存,分则俱亡”,“华野、山野必须合并,陈、粟必须一起行动”,“大局已极紧张,望军长深长考虑”。同日粟裕率1、6师南下涟水迎敌。 10月9日,陈毅数电致中央军委并张邓粟谭,“主张山野突然转回鲁南打仗,华野派队接替淮海”。就在同一天,张鼎丞、邓子恢、曾山致电中央军委,报告陈毅意见,表示“坚决反对陈这种布置”。第二天又电告涟水前线的粟裕和谭震林,不同意山野回鲁。这份措辞激烈的电报,后来在1958年成为粟裕“反陈毅”的罪名之一。事实是,粟裕当时在涟水前线,根本没有参与此电的起草和磋商,更谈不上在这份电报上签名。 没有想到的是,中央军委也一改初衷,于10月10日复电双方,“山野以适当兵力回鲁南,配合叶飞歼敌,这是必要的。但山野全部回鲁南,则与华野平分兵力,与目前形势下作战不利”。行文之间模棱两可、莫衷一是。因此陈毅立即令2纵、8师北移鲁南。 此时两淮之敌见我华野主力南下,也停止了进攻涟水,退回两淮。粟裕因此决定华野休整,并在10月11日致电陈毅,决定不打涟水之敌,以求山野、华野统一指挥集中行动(参见《粟裕年谱》190-192页)。 陈毅10月12日致电中央军委并粟谭,说要实行统一指挥。但在次日的电文中又主张山野回鲁南打一仗。在同日中央军委电报中提出“集中山野、华野全军(包括8师)在淮海地区打几个打仗”的情况下,陈毅仍坚持“鲁南战场好”,“可避开桂系”,“山野、华野同去,胜利有把握”。 鉴于陈毅电报中弃苏北、入鲁南之意,10月14日毛泽东于未时(13-15时)和申时(15-17时)发出两电,一电致陈毅,说:“因感渡运河向西作战困难,而主张全军入鲁,假如入鲁后仍感作战困难,打不好仗,而苏北各城尽失,那时结果将如何?且渡运河作战是你自己曾经同意之方案。此次你与张邓曾会商,亦以渡运河作战列为方案之一,何以元亥(10月13日)电又不相同?如按元亥电实行,你与张邓粟谭诸同志关系是否将生影响?请对各方利害分析再告”。一电致张邓粟谭,说:“陈军长元亥电仍主张山野、华野全军去鲁南,你们意见如何?速告”。对陈毅的不满和质疑充满字里行间,对华中则是征询意见并进一步确认。 第二天,陈已放弃了自己的意见,复电中央军委,表示“我们商讨共同认为,速出淮北”,“回鲁南的打算已暂缓”(参见《粟裕年谱》193-194页)。 这样毛泽东才有当日的复电“决心在淮海打仗,甚慰”,“收复两淮,并准备将来向中原出动。为执行此神圣任务,陈、张、邓、曾、粟、谭团结协和极为必要。在陈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你们6人经常在一起,以免往返电贻误战机),战役指挥交粟负责”。(《粟裕文选》第二卷171页)毛泽东一槌定音,将作战方向锁定在淮海,将两军合并交正职陈毅领导,而作战指挥权交副职粟裕负责,这也是我军历史上的一个特例。 10月18日,山野、华野主力集结于沭阳、宿迁一带。20日陈毅致电中央军委,说:“山野、华野两机关相距5里,我与粟谭即日会合,驻华野开始工作”。但是由于后来敌情的变化和战局的发展,又使两指挥机关的合并未能实现。21日粟裕因涟水战事,率华野司令部部分人员去涟水前线指挥作战。直到12月12日宿北战役前,才真正做到陈、粟“合署办公”;鲁南战役后,才真正实现华中、山东野战军的合编,改称“华东野战军”,才真正实现两套指挥班子的合并。 10月中旬到下旬,山野与华中分局领导人多次在涟水西北之陈师庵开会,学习传达毛泽东10月1日写的党内指示《三个月总结》等文件,总结前一段战事的经验教训,学习领会“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战略方针,研究山野、华野统一指挥问题,史称“陈师庵会议”。该会议不是一两天的会议,而是包括多次大会小会,会议期间粟裕、谭震林因指挥涟水保卫战没有全部参加。 7纵司令员管文蔚回忆,会议之初,部分同志陈毅未救援两淮有意见,经过学习中央文件,统一了思想。会议期间,陈毅表现了虚心接受批评的大度,善于团结同志的领导艺术。在27日的讲话中说的“胜利了开欢迎会,打败仗开斗争会,死了开追悼会”,使在场干部深受感动,多年后还记忆犹新(参见《华东解放战争纪实》133-135页)。 10月中旬至12月初,山野、华野分别在鲁南、涟(水)南、盐(城)南地区抗击国民党军队的进犯,其中规模较大的战斗有: 东台防御战:10月14日至26日,华中7纵在东台地区防御自海安北犯之敌; 涟水保卫战:10月19日至11月1日,击退整74师对涟水的进攻,歼敌8千余人,我军伤亡6千余人; 峄县以东傅山口之战:10月27日至30日,山野反击自峄县东犯之敌整77师; 台(儿庄)枣(庄)反击战:11月10日至11日,反击鲁南之敌整26、77师; 淮(阴)沭(阳)路反击战:11月19日至22日,击退敌7军、整74、28师,歼敌4千余人; 盐(城)南反击战:11月26日至12月8日,反击自东台北犯之整65、83师等部,掩护苏中机关的物资向山东转移,歼敌5千余人。 山野、华野合而后分,是在涟水战后。张灵甫于10月19日率整编74师全部和28师192旅共4个旅,分3路向涟水进攻。为掩护华中后方安全转移,挫败敌割裂我鲁南与苏北联系之企图,陈毅与粟裕又一致了,他俩“决以华野主力集结于涟水近郊,打击向涟水攻击的国民党军第74师”,“以山野主力位于沭阳以南、以西及西北地区,监视28师、69师等部之行动。”击退张灵甫的进攻之后,10月27日,陈毅与张鼎丞、邓子恢向中共中央报告:涟水战役已胜利,予蒋军主力以歼灭性打击,意义甚大;敌方受教训后更谨慎前进,专门乘虚就隙。我军屯集涟、沭、宿、淮无好仗可打时西渡运河,则华野涟水战后不应立即疲行,渡河后攻强固工事亦不宜,故对目前行动主张:粟、谭率华野就涟城西附近整补,山野司令部率8师即返鲁南,2纵、7师暂留淮海地区,于必要时再北开。次日中央军委复电,同意涟水战后的部署。 以上数战,山野、华野仍分兵御敌于鲁南、苏北地区,基本上是消耗战。当时苏中解放区仅剩盐城、阜宁、涟水、沭阳4城,而且敌人对我形成半包围态势,敌下一步动向尚不明朗,我军集中兵力寻歼敌一路的战机又未出现。粟裕后来回忆说:“如果不打这几仗,放敌人长驱直入,后来集中兵力先打宿沭一路敌人的决心就不那么好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