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战役
汪洋
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1945年10月中旬,粟裕率苏浙军区领导机关及主力部队北撤抵达苏中。10月18日,中央指示华中、山东应组织两个野战军,“组织华中野战军,由粟裕、谭震林组织野战司令部指挥之”。 11月中旬,华中军区和华中野战军组建,11月30日华中分局向中央报告如下(标点系笔者注,原抄件无标点): “一、华中主力北移达十二万人,人心动荡,现虽稍安定,但对我军去留仍存怀疑恐慌。地方基层干部极不安,有少数在准备个人出路。地方兵团及部队在最近期间逃亡亦众,尤以边区为甚。此种情况除继续政治动员与解释外,尚须在各主要方向打几个胜仗才能稳定。 二、以华中情况发展,至少有两个以上的作战方向,除蚌埠至徐州段为主要方向外,高邮运河线亦将成为顽军主要进攻方向之一。现廿五军有两个师正开扬州、泰州、高邮一线,此路对分割我华中地区威胁甚大。淮南及南通和灌云方面亦将是其次要的进攻方向。华中最近整个敌顽伪动态当详另电。 三、华中现有全部武装数量虽近十五万(伤病残废共二万余,后方工厂及学校二万余外),但其中新成分占大部分,能机动者更少,且其中除王陶两个主力旅及十一旅至两个团外,余多为新旅。将军区及野战军编组情形简报如下: (一)野战军共编成四个纵队,每纵辖五个团,约一万至一万二千余人,另一个骑兵团,全部兵力不足五万人。但能集中于一个主要方向作战者,则仅有三个纵队。 各纵队之编组情形如下: 第六纵队以王必成旅为基础,另将苏南二分区两个地方团编入,共一万二千余人。该新编之两个团全系反攻(八月底)开始才由游击队提升,无战斗力。 第七纵队以苏中之新三旅及新二旅之两个团编成,共一万人,其中除了一个团较强(二等团)外,其余均为新团。 第八纵队以陶勇旅为基础,另将苏南一分区之两个团编入,共一万一千人,该两团也系反攻后才由区级武装提升而组成,也无战斗力。 第九纵队以四师之十一、十二旅各两个团及淮北路东之一个地方团编成,共约一万人,其中除两个团较强外,也为县级武装所提升。 (二)军分区之划分(略) 依华中目前敌我情况,在华中主要作战方向至多能集中三个纵队及骑团(不足四万),另外可以加上当地之地武配合。华中全部兵团中只有王陶两旅六个团为老基础(浙西三次战役共伤亡六千余,新成分也多),其余均是新旅。而反攻后各级武装均提得太快,目前实无法再抽兵入鲁。但我们可配合山东作战,必要时可以两个纵队入鲁参战,但须一个月左右南回华中才无问题。如能将徐海段铁路加以彻底破坏,则配合更为有利。究应如何,请作最后决定。”(原文载《三野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史资料选编,过渡时期(上)》1963年2月,268-270页) 电文中除了将华中野战军的组建情况如实向中央回报外,对今后可能的作战方向予以估计,首当其冲的是高邮。 为何将高邮作为主要的作战方向?理由如下: 高邮东临苏中,北接苏北,西依高宝湖,过湖可达淮南、淮北。正如华中军区政委邓子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谭震林、副主任钟期光于1945年12月15日签发的《高邮战役政治命令》中所说:“在国民党反动派与敌伪无耻的合流政策下,高邮、泰州、江都等据点的敌伪,至今不但未被解除武装,相反的国民党反动派企图利用上述各敌伪据点作为进攻华中的跳板,增兵扬泰;为防止顽军沿运河线揳入我根据地,将华中切为两块,继则以大军分区进攻”,“我们第一步必须确保高邮——邵伯运河线在我控制之下,取得保卫华中更有利的作战条件。” “日寇投降已四个多月,而扬高、扬泰一线敌伪据点的人民,仍然在敌伪顽合流的军事政治压迫下,过着奴隶生活,过去出卖祖国的汉奸群,不但未受到应有的惩罚,相反的在高位显爵,继续鱼肉人民。为解人民于倒悬,逮捕这些叛国的罪犯来办罪,以血人民之恨,我们站在斗争的最前线,必须奋勇作战,歼灭敌人。”(原文载《三野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史资料选编,过渡时期(上)》1963年2月,171-172页) 关于指挥关系,11月24日,中央军委电示陈毅、黎玉并张云逸、饶漱石:“粟裕野战军亦可由你们调动作战。”(《粟裕年谱》134页) 12月3日,粟裕致电中央军委并陈黎张饶,建议攻占高邮: “高邮孙良诚二千余,及鬼子三百余所盘踞。顽二十五军之四十及一零八师,已到扬州,将来有沿高邮运河线进攻,以分割华中根据地企图。” “我为打破顽军分割华中根据地企图,以便以后之坚持及主力之机动,建议即集中野战军三个纵队,攻占高邮,与歼灭可能来援之顽二十五军。”(《粟裕文选》第二卷,第4页) 12月5日,中央军委电示张鼎臣、粟裕、邓子恢、谭震林(标点系笔者注,原抄件无标点): “同意江(3日)电报告,夺取高邮,同时集结主力准备打援部署。但须注意争取日军中立,或准许其撤走,或保障其投降后之安全,否则日伪结合增加攻坚困难。对孙良诚亦以争取其反正为目的,整个战役以在一个月结束才好。”(载《三野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史资料选编,过渡时期(上)》1963年2月,166页) 根据中央指示,粟裕立即着手准备,决定集中华中野战军第6、7、8纵和苏中军区地方武装,首先攻占高邮、泰州以及沿线各据点,歼灭扬州援敌,并向扬州发展。 6日,中央军委又电示陈毅、饶漱石、张云逸、黎玉并告张鼎臣、粟裕、谭震林:“粟谭纵队目前以夺取高邮据点,相机击溃可能增援的二十五军外,华中其他地方兵团对津浦路南段应进行继续破坏,并力求控制一段或数段,阻止与停止顽军北上,准备好战场。” 没有想到的是,就在战前准备热火朝天之时,10日中央军委又电示陈毅、张云逸、饶漱石:“粟裕部队,前电同意他们去打高邮,争取孙良诚反正,打击北进之二十五军,但也请你们考虑是否适宜,是否须要粟裕部队到津浦路南段,配合你们,请你们决定,电告粟裕。” 11日,粟裕尚不知军委此电内容,已率华中野战军指挥机构到达距离高邮40公里的兴化,并令陶勇率8纵抵达宝应以南,王必成率6纵抵达淮阴,准备于12月18日发起高邮战役。 同日午时,陈毅、张云逸、饶漱石、黎玉致电中央军委及各区各部队,指令:“粟谭率六、八、九纵迅集津浦南段,进行大的战略破击,力求一举即能控制百里之二百里的铁道,并相机求得能歼灭北上顽一至二个师”,“华中应以张藩纵、管文蔚胡炳云纵之力量包围高邮。应一面包围,一面争取孙良诚反正,并部署打击二十五军之出援。六、八两纵不宜用在高邮方向,而应专力应付津浦。” 12日,中央军委复电同意:“同意真午(11日午时)电关于津浦路作战部署,望即遵照执行,并告张鼎臣、邓子恢、粟裕、谭震林,即令王必成陶勇纵队执行津浦路作战任务,不去高邮了。”(《粟裕年谱》135-136页) 身处高邮前线的粟裕于12月15日才收到关于津浦路作战部署的电文,他意识到高邮之战已箭在弦上,不打便功亏一篑。于是即个人名义在辰时(7-9时)致电陈毅、张云逸、饶漱石、黎玉并告张鼎臣、邓子恢、谭震林、张爱萍,全文如下: “陈张饶黎并张邓谭张: 关于津浦线作战部署之真[十一日]电,此刻才收到,因目前华中情况已有变化,特呈报如下: 一、据各方消息,顾祝同为徐州行营主任,汤恩伯、李品仙副之,各该部正向徐州集结中。刻徐州已有重兵保卫、徐蚌段沿线亦已集守备兵力,筑深沟高垒。因王、陶纵队北渡后过分疲劳,所以各纵队未能迅速编成,致使有利之破袭机会已失去。目前为欲达控制徐蚌间之一段铁路,非集全力不可。为敌虑,至有牵动徐、宿、蚌沿线顽军以对我可能。果如此,对错乱顽方部署,及至山东之配合均有利,但为欲与顽军决战以确保于暂占铁道线,恐非华中野战军三个纵队(老团八个、新团三个、已由民兵动员组成者四个团)所能胜任。 二、据近日此间密息,孙良诚部拟调津浦线上之滁县,其高邮防务,将有顽二十五军接替,刻高邮正准备粮草、房舍中。另据侦察报告,顽二十五军之小部,已到仙女庙、砖桥之线,同时顽四十九军实有运徐州之密息,但近日亦有由江阴北渡企图。据此情形,顽有解决孙部可能,但亦可能将其西调,以加强对孙部之控制。然顽军对高邮之控制,势在必行,尔后沿运河线北上,对我华中分割之威胁甚大。果如此,则苏中部队均受其牵制,而张藩纵队亦将长期当置运河线上,无法机动。 三、根据目前顽所口(原件看不清何字——笔者注)率兵于徐州、宿县、蚌埠及设立徐州行营之情况判断,该顽估将全来对我山东及华中,其今后第一步行动之最大可能,除加强徐海铁道之封锁外,将利用淮北平原发挥其优势兵器,以重兵由徐州东南沿睢宁、宿迁向两淮前进,海州、淮南及运河线均为其辅助方向。如此不仅华中被分割与孤立,即华中对山东之配合,亦将大减其效能。为此特作如下建议: (一)为解除顽[军]自高邮沿运河线北向以分割华中之威胁,建议仍按原定计划,夺取高邮、邵伯(刻各部均已接近该线,当尽量求得从政治上争取)。如此举成功,则今后张藩纵队亦可离开苏中,而先去淮北作战。更可使苏中经济物资,尽其对华中之主要供给。否则对今后作战供应,亦将受极大影响。 (二)陇海线日军、日侨已开始向连云港运输,徐州日军闻已解除武装,不久或可能东运。为此,建议山东与华中部队于一月间组织一次大战役,将徐海段铁路彻底破坏,并完全控制之,则有如下好处:使华中、山东打成一片,两个野战军更能有效配合,战场广大(尤其淮北平原),便于大兵团之机动可能,因此迫使顽军在我山东与华中两个根据地之问的起伏地及半河川地区进行作战,便于我在运动中大量歼灭其主力。果如此,而又能获得成功,则顽军于受挫后,势将暂时退守徐州,以待重整旗鼓。斯时我再以一部破袭徐蚌段及徐郑段。铁道,则徐州孤立,于我更利。 (三)但破坏徐海段铁路,现处即在日军撤退东运海州之前,顽军可以借口我军不让日军回国,而鼓励日军以与我作战。 (四)职对整个局势与情况不明,此仅系个人偏见,是否有当,祈速电示,以便决定部队行动。 粟 亥[十二月]十五日辰”(《粟裕文选》第二卷,第6-8页)
同日,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和参谋长刘先胜签署作战命令,命令指出,高邮战役分为两个阶段: 战役第一阶段,“各攻击部队统应于本月十九日白天完成攻击准备工作,十九日晚九时整开始向各攻击目标攻击。” 命令: “1、第八纵队集中大部主力,负责解决高邮城之敌伪军,并攻克该城,并于十九日晚,同时派出一部越高邮与车逻坝之间之公路运河,过到河西,在五里坝西南,选择适当地点,隐蔽集结,加强对高邮西南出口,及扬州可能自湖中来援方向之侦察,该部有阻击扬州湖中来援之敌及高邮向西南突围敌伪之任务,该纵务必在五天至六天之内(即十九日晚至二十三日、二十四口)完全解决高邮之敌,并攻克该城。” “2、军特务团集中解决车逻坝之敌(高邮南十五里),攻克后,即在车逻坝集结。向湖中警戒,并派一部前出向露筋警戒,以保障八纵侧翼安全。” “3、第七纵队应集中主力解决邵伯镇之敌,以一部向北警戒(邵伯以北),并以一个团攻克邵伯镇以南的大闸镇,得手后即应确保该地。该纵达成攻克邵伯任务后,即继续派部队扫除邵伯以北车逻坝以南之各小据点。以上任务限于三昼夜内(即十九日晚至二十二日白昼)完成,达成后除以一个团控制于六闸及邵伯线固守外,其余即转至真武庙东南地区集结,准备打击扬泰方向援队。” “4、苏中管部应于十九日晚,由丁沟进至邵伯东南之陈家甸(乔墅南),派一得力部队切断仙(女庙)邵(伯)段公路与运河,控制运河公路,向仙女庙方向警戒。并另以一部破坏仙女庙以西之公路洋桥,集中主力于仙女庙以北,陈店以南,坚决消灭由仙女庙向北增援之敌。如仙女庙以西之洋桥破坏成功,则该部可相机攻占仙女庙。” “5、第六纵队集结于樊川以南、丁沟以北、钟村以西地区为总预备队。加强对塘头、郭村、泰州之侦察警戒,以便尔后之攻击;并派一个老团至谢家庄(八字桥北)以西十里之郭子口,直接由本部指挥。” “6、第二分区部队应于十九日晚开始,摧毁宜陵以东、塘头以两沿线之小据点;并普遍发动民兵群众彻底破坏仙女庙至泰州段之扬泰公路,并加强对泰州城之侦察警戒。” “7、第一分区部队应于十九日晚进至口泰公路附近,发动民兵群众彻底破坏口泰公路,并打击和相机歼灭由口岸增往泰州之敌。” “8、军直属机关于十九日晚进至谢家庄(二沟南)。” 第二阶段,“邵伯至高邮段,攻击任务完成后,各部部署动作预定如下: 1、苏中管部主力配合地(方)武装即夺取仙女庙、宜陵,并扫除扬泰公路上之小据点。达成后在仙女庙、乔墅镇线集合。 2、第六纵队即负责解决塘头、郭村据点。达成后配合第七纵队相机攻占泰州城,并设法尽量夺取泰州城敌伪之交通工具。 3、其余部队应在原地休整。”(《粟裕文选》第二卷,9-12页) 同日,华中军区政委邓子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谭震林、副主任钟期光签发高邮战役政治命令。 虽然命令中规定了6纵的作战任务,但是,由于新四军军部命令6纵在淮海区待机,协同津浦前线野战军作战,因此6纵没有参加高邮战役,使高邮战役的胜利打了折扣,这是后话。 12月19日,华中军区电告中央军委、华东局:“指示奉悉,华中作战部署如下:”“对高邮作战(除六纵外)仍不变,并力求迅即结束战斗,以便使八纵尔后之机动(作战准备均已就绪,部队已展开,对孙良诚可在攻击前对其解释,我为先切断顽蒋从高邮向我华中进攻之前进基地,不得不如此,并告孙如起义,我可将全部人枪送还等)。张纵已由淮阴西开淮北,拟六纵、九纵及淮北两个分区武装统归张爱萍指挥,于新年前后对津浦徐蚌段发动破击,力求控制徐宿段铁道。八纵待高邮战斗结束后,即开淮北增援津浦。”“粟决定于12月19日攻高邮,八纵19日内西开,已以九纵准备爱萍于三日内去淮北”。 (载《三野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史资料选编,过渡时期(上)》1963年2月,182页) 高邮据运河东侧,南可接扬州,北可连两淮,位于华中根据地腹部。1945年12月初,国民党军尚鞭长莫及,密令住扬州日军独立混成90旅团626大队(后改称高邮警备大队)1千人、伪军第2方面军5军42师5千人进占高邮。后又以日军1个中队150人、伪军1个团1千4百人,进占高邮以南30公里的邵伯镇。日伪进占高邮之后,加修工事,“单在高邮城外就加筑了一道二三十里长的坚固城垣,花二十四万个民工,虐死民工不少,建筑了无数的炮楼碉堡,还烧毁了接城的民房四百多家(邓村等据点也是如此),已便守备。”(张鼎臣语,“华中军区张鼎臣司令员论高邮战役的伟大意义”载《三野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史资料选编,过渡时期(上)》1963年2月,177页) 19日晚,各部发起攻击。8纵攻击高邮外围据点,66团一夜攻克城东北的双庙、泰山庙等据点;64团(“老虎团”,原1师3旅7团)攻克北郊的土围和面粉厂,将敌逼向城内;68团插到南门;3个团将敌人包围于高邮城内。 7纵55团攻击邵伯镇,20日凌晨攻占南街,日军退守镇北据点,伪军退守镇西韬淮岛。我军发动政治攻势,规劝日伪军放下武器。但日伪军顽固不化,继续抵抗。20日晚,55团、57团发起攻击,日军乘夜突围,被57团、61团追歼,击毙日军110人,俘日军40人,俘伪军550人。55团、59团乘胜进攻郭村,歼敌伪军1个加强营。至此,7纵攻占邵伯,切断高邮日伪军南逃退路,同时对扬州、泰州之敌形成隔断,保障8纵攻击高邮城。 邵伯战斗一结束,在7纵指挥作战的粟裕立即赶到8纵,与陶勇共商攻城部署。高邮城西邻高邮湖和运河,城西攻城兵力施展不开,日伪军以此作“东强西弱”的防御部署。粟裕和陶勇决定,主攻方向位于南北两门,以64团攻击北门,68团攻击南门,南北对进。并以一部佯攻东门,牵制日军主力。 25日夜,8纵在苏中炮兵团的火力支援下,冒雨发起攻击。68团首先以云梯登城突破南门,1连战士戴文祥一连打下7个地堡。接着64团3连突击队也从西北角登城,遭日军猛烈阻击,3连1班战士们在班长袁金生率领下,反复冲杀,白刃搏斗,巩固并扩大了突破口,主力随即进城展开巷战。此时,66团和高邮独立团也从东门杀入城中,70团、72团各一部也投入巷战。26日凌晨4时,64团、66团攻入日军司令部,日军高邮警备大队长岩崎学率部投降。至此,战斗结束,共歼日军1100人,其中俘大队长以下891人;歼伪军3600人,其中俘42师师长王和民以下3493人。缴获各种炮61门,各种枪4000余支。8纵伤亡662人。(见《陆军第23军军史》1980年8月版,181页) 在7纵、8纵攻击邵伯、高邮的同时,苏中军区部队击退由扬州出援的25军108师1个加强团和一部伪军,并在扬泰公路沿线发动攻击,拔除宜陵、塘头等日伪据点十余处,歼伪军4千余人。 29日,高邮战役胜利结束,共计歼日军1200余人,伪军8千余人。此役拔除了华中解放区中心最后一个日伪军据点,打击了蒋介石利用日伪军进攻解放区的企图,同时使华中根据地的苏中、苏北、淮南、淮北地区连成一片。此战的胜利,也使新四军部队取得一次对坚固设防城镇攻坚作战的经验。(《新四军战史》487-488页) 但是由于6纵抽兵淮北待机,失掉乘胜攻取泰州的良机,使高邮战役留下一丝遗憾。战后,华中军区张鼎臣、粟裕、邓子恢、谭震林、曾山于1946年1月2日致电中央军委并陈毅、饶漱石、张云逸,总结了高邮战役的经验,并提出确定指挥系统和建制的建议。 电文指出:“一、近一二个月来,华中军事上我们深感处于被动。如十月间四师[指六、七、八、九四个纵队]部队破击津浦徐宿段,那时徐宿空虚,如有别的部队配合,徐宿段我可完全控制,徐州战局便可完全改观,但此目的并未达成。 二、十月初,我们六、八、九纵队已完全集结淮北,如按我们原定计划进行破击,则徐宿段今天亦已在我手,但此时军委电令停止,又失良机。此次高邮战役,已经中央电准,六、八纵队已开往前线,八纵队已一切准备完毕,后又奉军长电令停止。因此,我们只得以八纵、七纵攻下高邮、邵伯、塘头、郭村等据点,巩固了南边的门户,并便于今后七纵北开作战。而将六纵重开淮北配合九纵破路,六纵未南开失掉夺取泰州之良机。六纵刚到淮北,九纵已展开破击,正需六纵增援,又奉军长电令六纵北上入鲁,致使九纵孤军作战,不能完成任务。此种军事上被动情形,一方面使部队忙于转移,疲于奔命而战果不大,我们对下不好解释;另一方面使战争丧失良机。我们研究此种被动情形,固由于情况变化太快及我们未能将情况随时报告上级外,但多头指挥亦为要因之一。因此: (一)建议中央确定华中军区与野战军的建制及指挥系统。如归军部建制,则军委对野战军行动最好通过军部,以便我们执行命令有所遵循。同时军部指挥,是通过陈,还是通过饶张,也请明示。 (二)望确定在华中坚持之一定部队。目前华中尚虽号称十八万兵,但实际能集中使用的部队,最多只四个纵队。其余苏中、淮南三个独立旅,目前实际上不能调动。此四个纵队除六、八纵队外,其余九纵比九旅差,七纵比刘飞旅差。我们认为入鲁部队无论在数量、质量已经够用,因此我们建议军长前电再要华中调一个旅入鲁之计划应予放弃,以便我们能在华中坚持。我们认为坚持华中现有阵地,对巩同华北、山东,争取津浦决战胜利,争取全国和平、民主局面与将来向南发展,都有极大作用。我们完全拥护中央“坚决坚持华中,不再退让”的方针,不应再作撤退之准备。因此给华中一定的兵力,不再改变原议,是有必要的。 (三)要求在一定范围内,给我们以机动权。 上述建议是否有当,尚望明示。”(《粟裕文选》第二卷,13-14页) 中央于1946年1月4日复电: “华中野战军在建制上属于华中军区,在战略行动上受陈毅同志指挥。你们野战军经常的位置及战略性的行动,均须事先取得陈毅的同意并报告军委。”(《粟裕文选》第二卷,15页) 这一电文确定了山东战略区和华中战略区的指挥关系,随着形势和态势的发展,当全面内战爆发之时,山东和华中在两个方向上,从协同作战,到最后联合作战;从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的分兵作战,到两野战军整编为华东野战军,集中兵力,实施大兵团作战,大踏步进退,大量歼灭敌军有生力量,埋下了重要的伏笔。这才是高邮战役的深远战略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