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848|回复: 2

回首儿时路:荣巷故里行(四)

[复制链接]

77

主题

6209

帖子

1万

积分

陆军少将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积分
17349

medal63medal64medal65medal66medal67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胜利功勋荣誉章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章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灌水之王

发表于 2015-6-3 16:38: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首儿时路:荣巷故里行
(四)

齐物


第四编——荣巷故里的学堂路和上街行

    五百多年前,荣氏先人们为避祸求存,携家带口,从金陵一路东行,最后相中了龙山脚下的这一片水乡泽国,辛苦开辟,始有荣巷。数百年来,荣家人继续东行,扩展家族的产业,由荣巷至河埒,由河埒至锡城,再由锡城至浦江两岸,直至东渡太平洋至北美、西半球乃至全球。如今,无锡发达了,上海更发达了,就是河埒梅园一带也繁荣起来了,然而老街却衰微了,故里也破败了,鱼米之乡、水乡泽国的荣巷一去不复返,精明能干的荣氏子孙坚定地去寻找新的谋生之地,去创建他们新的荣巷了。荣巷还是荣巷,所在已将是他乡。
    五十多年前,27前辈一身征尘,进驻荣巷,亦客亦主,蓄马练兵。四十年前,又移师北上,向荣巷父老挥挥手没带去群众一针一线,却带走了大院子弟们的童年记忆和无尽怀念。那短短的十六年,荣巷没有变化子弟们却有巨大的变化,襁褓中的婴儿已成挺拔英武的青年军人。伴随着成长,他们度过了名副其实的一生中最幸福的童年,留下了最美好的记忆。子弟们长大后,东西南北,四方发展,处处留踪,有了自己新的谋生地和休憩地,有了新的美好家园,但是,他们却不可能再有新的荣巷了。无论荣巷如何地破旧衰微、如何地面目全非,大院子弟的寻梦童年之地却不可能是任一他乡了。荣巷不管是旺衰,所忆总还是故乡。
    对荣氏子弟来说,荣巷的生活是一种生存。数千年来,东亚大陆和华夏大地上,族群大迁徙的浪潮由北向南、从西往东,一波接一波。在这一波波的浪潮中王朝更替、江山易主、文明交融、人文化育,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从摇篮中诞生和成长,中华子孙的百姓千家播撒万方、世代繁衍。众多的大姓世家举家举族动迁,找寻合适的生息地扎下根来,又象竹林生长,根系蔓延、四方扩展,老根、新根、更新的根,根根串联、难分难解。其间分合聚离、旺衰交替都是很平常的事,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家如此,谢家如此,荣家亦如此。永不停息的是燕儿自飞人自来,中华人文代代续。荣家自荣清老祖先至梁溪荣氏,一代一代,耕渔食蔬、殖产经商,香火延续、谱系沿承,课子齐家、光大门楣,成就了一座座王谢高堂、更多的还是寻常百姓的常屋。这是一个血脉相连、休戚与共的万人大族,一个经济文化周全整合的社会有机体。如今,荣氏祖宗墓地的寻找和保护,荣氏族谱的续订补缮,荣巷店铺挨家挨户的编号登记,荣氏理事会每周一会的常年坚持,在在皆显现出这个有机体的孜孜运行。随着老荣巷的与时俱进,随着新产业新家园的陆续创生,无论在精神观念还是世俗生活中,荣氏一脉总将持续生存和发展。
    对27子弟来说,荣巷的生活就是一种生活。数百年来,全球各地和中华民族都进入一个剧烈激荡、巨大变革的大历史大时代。在中华民族百年来救亡图存的社会运动中,从南昌城、井冈山包括天福山卷起的红色铁流中,走出一支支强大的人民子弟兵队伍。他们从山区到平原、从乡村到城市。其中一支雄师劲旅:华野九纵及后身的27军由济南至上海,再由朝鲜返至松江后入驻无锡荣巷。大军所至,兵车滚滚,随军车而来的首先是将士枪炮,拖后就是家眷子弟了。和全军子弟一样,27子弟也是产自革命历史、源自红色年代、根在人民军队、活自人民群众、养在祖国各地;论起身,他们都是从天福山走来;论立足,他们都是军队的儿女;论我军的大本大源和最高宗旨,他们又都是中华子孙和人民的子弟,来自人民并最终要服务于人民。说到总根大根上,是全国人民养活了人民军队,而人民军队又保卫了人民的江山。说到一时一地上,27子弟既是军队子弟又是荣小和五中学生,其教育既有军队父母又有学校师长;其供养既要靠军费资给又最终取自社会真接取自当地;其快乐童年既熏陶于兵营大院又滋润于荣巷故里,兵营大院和荣巷故里二者难分难解,共同构建了子弟一代童年和青少年的幸福家园。随着时代的演进,作为历史造就的军队子女,27子弟也将接受历史的造化、通过自身的努力更好地生活在新的时代和新的家园。他们已经、正在和继续创造新的美好生活,少时荣巷的一页,现实生活中已翻过而情思寻梦中却久久保留、历久弥新。
    子弟们的童年生活,真正回想起来其实并不轻松也很辛苦,甚至艰辛不输镇民。这一句话能勾起大家许多的共同回忆:很多子弟们都是九、十岁就会做饭炒菜,洗衣打扫,帮带弟妹,有多少家务要做。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当兵的孩子或当家更早,这是实话。
    每天清早,这些早当家的孩子们打开炉门,烧上早饭或去食堂打回馒头。妈妈从街上买菜回来他们也洗漱收拾好了一起吃早饭。随后和大人说再见,挎着书包踏上上学路。
    过了军部木框架的东门,孩子们也就跨过了两个世界,脚步由兵营进入了乡镇,视线由营房转到了店铺、由军人转到了乡民和镇民的身上。这些未来的小军人们东张西望、充满好奇、走走停停,天天是同一街景、天天有不同的感受,在进入校门前,自习着没有作业和分数的社会学课程。多少年以后,他们的人生阅历才给这一课程的修习水平打出了实际分数,这时他们才知道这一课程已无法复读,这时他们才发现已从当年的学堂路走出了多远。
    蓦然回首,却已不能回头再走。

    (本集适用性有很大局限,五三往上多没上荣巷小学,五六往后及洪桥转学同学又很快停课。路虽不同却心可相通,时虽短促却愈加珍视。)


001.jpg
1、老街真冷清,等了好一会总算有行人经过。经估测,该行人所经的位置就是我们当年从大院东门出来后,走过老虎灶,面临老街的第一个十字路口。过了这个路口,就进入老街的城区,是上学的必经地。
    这个十字路口当年热闹异常,是荣巷的菜市口。性急的菜农索性在这就卖开了,逢集时小猪崽挤了一地,计划生育手术都就地解决,从不上麻药,疼得小猪友们吱哇乱叫。乱叫声却压不过北侧老虎灶茶客们一片嗡嗡的生意经的切磋声,频道不同。南侧是一家收山货的南货店,店门前吊挂的黄鼠狼的干皮筒子是最晃眼的广告。文革中是大字报的阵地。如今,每当我晚上散步看见黄鼠狼妈妈率子游行在眼前穿越时,总要想到那家店的生意。
    那天,路口只听到那位行人啪啪的脚步声。

002.jpg
2、当年,据三代一脉回忆,军部在东面开了三个门。现在,只剩这一个了,即后勤食堂为了方便进货而开的侧门。想必后勤的子弟都曾从该门进出过。进入此门后,右边依次为食堂、刘副政委家、涂副军长家、孟副主任家,第三集已介绍过。左边的老宅院曾为幼儿园。

003.jpg
3、这是在十字路口由北往南看侧门沿墙的路。那时这条路很窄,上学时在此有两个选择,图热闹就往东直行,图速度就右转沿这条小路,通常是根据时间的充裕程度来作决定,可能不少人是上学走小路,放学走大路,当然这不一定。

004.jpg
4、这是在侧门处由南往北回看,掉个头可能会对前面所述今日荣巷看得更清楚些。

005.jpg
5、这是进入老街后看到的第一幢建筑,当年是座文化设施:书场。那时经过时曾朝里探头张望过,但从未正式听过一场书。文革中一度在此卖过破四旧抄来的旧家什,谁家要有前瞻力,现在就可进马未都的门了。如今又恢复为戏馆。

006.jpg
6、当年荣巷的所有店铺都已被荣氏理事会编号登记了,在鲁班门前就不耍斧了,耍耍自己的铅笔刀,拣当年印象最深的说。
    照片右边一溜新门板的房屋就是那时老街西头生意最火的一家饮食店了(东头也有相似的一家,炸的玉兰饼很有名)。和我们的生活最相干的是店的东头,那里支了口油锅,买菜回家时就在这买油条大饼。大饼炉子前有个盆子在熬松香,浇在猪头上拔毛。店西头的柜台卖猪头肉、酱猪肚等卤菜,切好的卤菜最早用荷叶后来用油纸包,看着都香。后来当兵发了津贴,非常盼望回来管次饱。希望修复后能如愿。

007.jpg
7、这是老街上有名的理发店。说它有名,对个人而言,只因它是我爷爷他老人家当年的最爱。
    我们小时候剃头都在兵营里的理发室,就在院子后面。我爷爷不是,他老人家一定要到这家店,因为他要刮光头,他说这儿刮刀刮得好。这家店没有被虚夸,善用刮刀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剃头师傅已换了多茬了,如果您想享受下修面,可以去试一下。现代化的锡城用这活的不多了。现在该店已搬街东头。
    爷爷剃完头后并不就走,秋冬时他戴上黑色的呢礼帽,得蹲在门口晒会太阳、看会街景、拉会呱——和一帮山东老汉。那些年各家都有爷爷来,他们和谁拉呱呢,当然是这些同龄的胶东银了。他们穿着同样的老棉袄、戴同样的大礼帽、扯着同样的胶东话(在无锡人听来),一排山东老汉,上下一身黑,一溜蹲在江南古镇的一家老理发店窗下,多么经典的画面。可惜,店里师傅听完故事后很淡漠,没有对这个经典表示出丝毫的感动。也许,我应该用刮个光头的实际行动来表示对经典的纪念。

008.jpg
8、我有点不甘心,走出店门回头一看,有位老者坐在那儿,唉,别说,有那么点意思。他和我爷爷当然不相干,别看胡须有把,我动问了实际岁数,得,直接叫老哥。老哥不是本地人,是外地来的,我当即请他坐店门口,咔嚓了几张,虽然是山寨版,多少了结了一下心中的那个经典情结。几天后,专程去一趟,把印好的照片送给他,对他来说这当然是正版。说专程夸张了点,贼不空手,顺带又用相机扫了一通。

009.jpg
9、拍摄站立处是理发店东边隔壁一家小店。当年柜台上放一溜玻璃糖罐,拿糖时打开上面盖子。这店也有年头了,爷爷传爹,爹传女儿,现在坐店的是女婿。他称,其妻也是荣小同学,文革时大概三年级,不知是哪位的同学;房是祖产未出租,就一直开下来,属目前稀有的还由老荣巷人开的店。
    该店对面一家早已关张的店对那时的我们来说,可能打交道更密些。这是一家小零杂货店,有点象当今的小卡哇伊店,有很多小小孩喜欢的东西,尤其是一种可叠起来的长长的火柴盒大小的画片,正式名称忘了。画片上印的都是三国、水浒之类人物,可以论分卖,有时打弹子或别的游戏,拿它做输赢彩头。店侧通道通条弄堂,可达荣小,上下学常走这,跟这店就更熟了。大人让买针线时,也是来此店。

010.jpg
10、现在就到了当年的荣巷镇中心------荣巷的三阳广场了。这是由东往西看。


011.jpg
11、这是由西往东看。这三阳广场显得窄是因为图片左边即北边加盖的小楼。


012.jpg
12、这儿所以称为镇中心是因为街南边的这家店,当年唯一的综合性百货商店——荣巷的商业大厦。该店保持老式的环型玻璃柜台布局很多年,后来无锡唯一可与其媲美的是惠山直街上的一家店,面积、布局、货品摆放与荣巷几乎一致,四年前才关张。
    那时逛老街总要逛了百货店才算仪式履行过了。现在这卖别处稀见的老物件,老式秤就算一种,有怀旧的、有院子里种东西需要家伙的,不妨来这看看。
    百货店东邻拉上铝合金门的从前是家卖调味品、零食的南北货店。三代一脉说的老鼠屎等是否是在此店买的,印象深的还有甘草橄榄、九支梅等。买豆腐乳、拷酱油也在此处,店员把竹斗伸入酱油缸,咕咚咕咚的,很爽,后来才知是种生意经。5分钱咕咚一下,就等着听这声响。

013.jpg
13、南北货店对门当年是荣巷卫生院,接生小孩没问题。集2介绍的荣介兴学长自豪地宣称,那时的荣巷是从摇篮到坟墓一个完整自足的生活世界:从出生开始,吃穿住行这些物质生活不用说;中小学、书场、书摊、照相馆等文化教学设施也齐;活着,周遭稻田、桑田、鱼塘、船港码头管你的用度,稍过去点的梅园管你的休闲;活好了,卫生院东邻的寿材店和军大院征用的墓园管你的往生,从生到再生,还缺啥愁啥,足矣。
    介兴大哥的津津乐道,加深了我对荣巷荣氏是一完整的社会有机体的认识。

014.jpg
14、南北货店再过一住家(这家门口冬天总用竹竿吊只竹篮,篮子里放一砂锅,冻鱼冻或肉冻),右手即往南一拐,就是当年的主菜场—荣巷的老崇安寺。
    巷道右侧即西侧的房屋拓展了,从前比这宽,两侧摊位一个接一个。印象最深的是一次看到一位同班(二年级)的女同学,她蹲在墙角,脚前铺块雨布,上面摆着七八个鸡蛋,抬头看见我,笑着叫了声周小旗。我叫着她的名说,要上课了。你先走吧,我卖完了再去,她答道。
    这是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不易和实在,不是课堂上教的。

015.jpg
15、14图的巷道往南走到头向右即向西张望即是此处,现这儿都是扩建的房租给外来户。从前这很空旷,主要是卖水产品的摊位,尤其是背部长刺的鳜鱼,那时木板上写的是桂鱼。从这里再往南走十来米,稍往东走再右转,通过一块菜地和一条小巷道,就可左转进入荣小的西侧小门了。现今从此处往南旧貌变动很大。

016.jpg
16、站在15图的位置转身往东看即是此处,现也住满了租户。那时也是菜场一部分,大家可能记得住的,就是这有个卖小箱豆腐的摊位。其时不知怎么都那么爱吃酱油浇的小箱豆腐,想吃,对不起,一天只卖两挑子,必须大早起排队,由此形成当年的排队文化:放张空篮子占位,人去他处买菜。后来这种虚拟的占位不灵了,必须由真人排,大人太忙,只能小孩来排。不知哪位在此排过,通常好处费是来根油条。

017.jpg
17、16图的路往东到头向南拐50米左右就到四号码头,也就到荣小的东大门了:位于东,向北开。这是站在四号码头回头向北拍的。四号码头放在下集介绍。
    上学路至此抵达终点,实际上当年是不会这么绕大弯的,除非故意要玩,正常从军部出来应走荣小西门的路,因地貌的改变,拍摄选择的路不得不舍近求远。
    虽然老街已衰微,一条上学路却真还意犹未尽,下面就不拘那里随便转转,从不同视角来领略一番故里。

018.jpg
18、残垣断壁谁家事,一世沧桑诉何方——苍凉的美。
    老街衰归衰,总还有几分往昔的气度和风骨,不是随便什么用钱堆出来的仿古品都能来嚣张的。

019.jpg
19、这是老街有数的原汁原味且由原主居住的老宅,应能保存下来。
    上世纪上半叶,随着荣德生在沪产业的发展,众多荣氏子弟往投,多数在厂里就业,有些则就着工厂开办三产或相关连锁生意,挣到了钱回故里就盖起了这样的宅院。荣氏的兴旺与这种双赢共生的经济生态密切相关,此未可小觑。

020.jpg
20、老宅的一角。

021.jpg
21、老石库门的特色:一线天。

022.jpg
22、傲岸的身姿:老宅的侧影。

023.jpg
23、第9图对面的巷道。

024.jpg
24、又一座残影中的老宅。

025.jpg
25、冬日孵太阳的人们,都是外来人员,现在翻修在即,他们的身影也不多见了。

026.jpg
26、江南小镇冬日里熟悉的场景:竹竿上晾晒着衣物,主妇们生起了煤炉,烟雾缭绕中准备着夜饭。

026A.jpg
27、这间老屋租住着一对从扬州地区来的父子,儿子61岁、父亲83岁,以收废品为业。老屋进深有三间,夏凉冬冷,租金算便宜的,房东在上海。住这屋最合算的是天井里有口井,可用于洗涮,省掉了一笔水费。

026B.jpg
28、在老住户的热心帮助下,核定了记忆中的一些位置和建筑,这条小弄堂便是其中之一。这就是图15所介绍的抵达荣小西侧门所经过的最后一条小巷道,总算找到它了。

026C.jpg
29、穿过那条小巷道看见的一片菜地,估测已在原荣小的地界了,并不是图15讲的那片菜地。虽然位置差十几米,菜却都一样能吃,而且也是转遍老街发现的最大一片菜地了,记下吧。

026D.jpg
30、感谢一位老先生的指点,找到了老街当年的老粮店。这家粮店恐怕几乎所有的大院子弟都来过,哪怕是跟大人来过。那时门前有棵大树,树荫遮住了一大片地,每次来买粮差不多都要排队,有树荫夏天就不怕了。

026E.jpg
31、西南角保存尚好的一片老宅,看得出有日子没人住了。老街不少老宅都是这样,房东在外地,屋子空关着。没人住的房子不利于保护,但愿有合适的法子使这些老建筑得到更好地保护。

026F.jpg
32、荣巷挑了座高墙大院的老宅来办养老事业。高墙厚门隔开了外界的喧闹,院子足够大很干净,老人过着管吃管玩的托老生活,很安逸。什么叫社会有机体,人老了才知道独不得,得靠家靠群靠社会,老龄社会就指着社会了。此机构位于荣巷东邻的大张巷。

027.jpg
33、一只小狗在挡道,不是敬礼是在搔痒。


028.jpg
34、猫咪在睡毯上午觉睡足了,打个呵欠醒醒神。


029.jpg
35、最后,来介绍老街东头的菜市口——荣巷的五爱广场。
    本图左东右西,往西进入老街;往东即走出老街的城区,往东是派出所,再往东就通往洪桥小学了;往南可通四号码头;往北就走向梁溪路了。子弟们上街玩一般到这就打回头,文革中的游行也到此散场。
    天色越来越暗,夕阳斜照下,老街的味道有点出来了。

030.jpg
36、一座位于十字路口北边的小院,那时邮局在里面。在荣小时,和这家邮局的关联,除了寄邮件,主要是去取每周一份的中国少年报,一份给少年带来乐趣的报纸。

031.jpg
37、这是位于十字路口东边的一幢小楼,最早的主人在沪经商,解放后被征用于开设银行,中国人民银行荣巷储蓄所设在此。六十年代,我母亲在这里上班。现此楼已退还原主,和邻居居民谈起来,还有对我母亲有印象的。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银行运钞的押运员,背挎56式冲锋枪,骑辆加重自行车。这情形今日已不可能再见到——愈觉照相机对历史的重要性。

032.jpg
38、发一张在离银行很近的荣巷照相馆拍的照片,片中持枪的女军人是我母亲,拍于1954年。那天,我妈去照相馆拍照,恰遇几位男兵也来拍照,枪支靠在墙边,母亲即借来一用。这枪是美式卡宾吗,真小巧,枪不赖,应是在朝鲜缴获的,只是缴来的子弹也该打完了,从哪弄子弹去,留着莫非就是用来拍照的。不管咋说,那天,女兵威武。

033.jpg
39、那天离开老街前最后与之交谈的一位居民。交谈中得知她母亲也在荣小上的学,不知是哪位子弟的同学,当年的同学之女都这么大了。

034.jpg
40、当日给老街拍的最后一张,天暗下来了,最后一线残阳逗留在屋顶上,小巷已遮蔽在长长的暗影中,荣巷,今天就再见了。

035.jpg
41、出了老街,快到小桃园,一回头,落日景观不错,取出相机再留一张。前方红绿灯往左拐,就是通往洪桥小学原址的鸿桥路。收回相机,肚子有点饿,身子有点冷,就近吃了一碗热馄饨,全身都热乎起来,于是心情小好,相信明天还会更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1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陆军中将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积分
33866

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章渡江战役胜利纪念章淮海战役胜利纪念章胜利功勋荣誉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三级国旗勋章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灌水之王

发表于 2015-6-8 11:43:51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发继续  荣巷故里行(四)!{:soso_e18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71

帖子

356

积分

二级军士长

Rank: 8Rank: 8

积分
356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灌水之王

发表于 2015-6-8 12: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街依在,已是暮年。
留下许多回忆,即将默默消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华野九纵史研究

GMT+8, 2025-1-11 14:24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